标题:《北齐书》内容特点 内容: 《北齐书》内容特点以史为鉴李百药自身经历过朝代更迭之时的盛衰变化,对于总结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是很有一些看法的。 他在书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为代表的北齐统治者的淫逸残暴,总结了北齐灭亡的教训。 如文宣帝高洋是开国之君,建国之初,还留心政务,注意兴利除弊以安定天下。 过了六七年之后,他原形毕露,肆行淫暴。 他征集妇女在宫中与从官淫乱,观之以取乐,又昼夜酗酒,酒后则以杀人为戏。 为了满足奢欲,他不惜劳扰民众,使百役繁兴,民不聊生。 对于臣下他肆行杀戮,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,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。 高洋以后的政治状况也是“政塞道丧”、“主暗时艰”,结果等待高齐政权的就只能是败亡的命运了。 《北齐书》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,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。 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、葛荣、韩木兰、柴览、卢仲延、田龙、潘集、李延孙、张俭、路绍遵、刘盘陀、杜灵椿、陈暄、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。 这些记载虽稍简略,却是研究东魏、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。 这些史料在《北史》中多被删除,更可见其价值的珍贵。 记载丰富在科学技术方面,书中记载了信都芳和綦母怀文的事迹。 从《北齐书》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:信都芳是个发明家,他明习算学,为发明之事常常废寝忘食。 他著有《器准图》3卷,书中把古来浑天、地动、欹器、漏刻等发明汇编在一起,配上图样及文字说明,是一部可贵的古代科学发明史专著。 綦母怀文是灌钢技术的发明者。 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,发明了用生铁灌注熟铁之中的灌钢冶炼法,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刀,能砍透三十层铠甲。 通过《北齐书》,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,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。 在学术思想方面,书中记载了佛、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,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。 《樊逊传》记载樊逊评论二教:“……淮南成道,犬吠云中,子乔得仙,剑飞天上,皆是凭虚之说。 ……又末叶以来,大存佛教,写经西土,画像南宫。 昆池地黑,以为劫烧之灰,春秋夜明,谓是降神之日。 ”这样的思想材料是很宝贵的。 作品中的《杜弼传》反映邢邵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论辩,具有理论性质。 邢邵继承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,对佛教生死轮回、灵魂不死等教义进行了批判。 他说“人死还生,恐为蛇足”,对生死轮回的说法加以否定。 他继承东汉桓谭以来用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的说法,指出“神之在人,犹光之在烛,烛尽则光穷,人死则神灭”有力地回击了佛教灵魂不灭的谬说。 邢邵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。 《北齐书》对此加以记述的意义则不言自明。 体例可取北齐朝建立于文宣帝高洋,但他的开国事业是由高欢和高澄奠定的。 《北齐书》在本纪中首列《神武本纪》和《文襄本纪》,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,既可交待清楚北齐建国的历史起源,又可补充北魏晚期的历史事实,是很得史学要领的。 这种写法创始于陈寿的《三国志》,魏收写《魏书》改造运用了这一方法。 李百药把它运用于《北齐书》的撰写之中,体现了他历史见解的卓越。 叙事简要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,下笔不苟,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,作了大量删削,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。 但由于作者水平的缘故,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,在书中是存在的,这又成了书中的一个缺点。 对此刘知几、王鸣盛、赵翼等史家都曾作过评论。 《北齐书》叙事简要,语言通俗,掺有很多当时的白话文。 其中赵翼的说法比较客观一些。 赵翼在《陔余丛考》中把《北齐书》和《北史》作了比较,举出实例论证这两部书在记事的繁简方面互有得失。 因此从史料价值上看,二书长期并存,互相补充还是比较适当的。 封建糟粕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,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丑事记载较多。 这是由於隋唐两朝继承北周,北齐是一个被北周攻灭的割据政权,被认为是僣伪,且北周封建统治者为了从所谓道义上支持自己攻灭北齐的行为,渲染史书中北齐君主的所谓暴行,忌讳在北齐史书中对其正面描写,导致后世对北齐统治者的评价多为“荒淫无道”“衣冠禽兽”,这种负面影响直至近现代仍未消除。 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,同时也藉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「有道伐无道」。 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,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。 对于北齐政权的建立,书中作了一些神异的描写,如写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,出生时“鳞身、重踝”,即位时“京师获赤雀”等等,以此证明封建政权的建立是天命所归,这是书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。 部分失真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,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丑事记载较多。 这是由于隋唐两朝继承北周,北齐是一个被战败灭亡的割据政权,被认为是“僣伪”,隋唐编写北齐史就相对地较少忌讳,同时也藉此证明周灭齐是所谓“有道伐无道”。 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,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。 刘知几说,王劭齐志叙事生动,语言通俗,这两点在北齐书中也仍然有所体现。 后世流传《北齐书》共五十卷,包括本纪八卷,列传四十二卷,无表无志。 在流传过程中,《北齐书》散失非常严重,北宋时即只有一卷本纪、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,其余三十三卷都是后人根据李延寿《北史》和高峻《小史》等书陆续订补而成的。 《北史》的北齐史部分本来就多采自《北齐书》,后人据以补《北齐书》,虽已非原文,但也可恢复一些《北齐书》的本来面目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0:38:50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9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