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周语·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原文 内容: 二十三年,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。 单穆公曰:“不可。 作重币以绝民资,又铸大钟以鲜其继。 若积聚既丧,又鲜其继,生何以殖? 且夫钟不过以动声,若无射有林,耳弗及也。 夫钟声以为耳也,耳所不及,非钟声也。 犹目所不见,不可以为目也。 夫目之察度也,不过步武尺寸之间;其察色也,不过墨丈寻常之间。 耳之察和也,在清浊之间;其察清浊也,不过一人之所胜。 是故先王之制钟也,大不出钧,重不过石。 律度量衡于是乎生,小大器用于是乎出,故圣人慎之。 今王作钟也,听之弗及,比之不度,钟声不可以知和,制度不可以出节,无益于乐而鲜民财,将焉用之! “夫乐不过以听耳,而美不过以观目。 若听乐而震,观美而眩,患莫甚焉。 夫耳目,心之枢机也,故必听和而视正。 听和则聪,视正则明。 聪则言听,明则德昭。 听言昭德,则能思虑纯固。 以言德于民,民歆而德之,则归心焉。 上得民心以殖义方,是以作无不济,求无不获。 然则能乐。 夫耳内和声,而口出美言,以为宪令,而布诸民,正之以度量,民以心力,从之不倦,成事不贰,乐之至也。 口内味而耳内声,声味生气。 气在口为言,在目为明。 言以信名,明以时动。 名以成政,动以殖生。 政成生殖,乐之至也。 若视听不和,而有震眩,则味入不精,不精则气佚,气佚则不和。 于是乎有狂悖之言,有眩惑之明,有转易之名,有过慝之度。 出令不信,刑政放纷,动不顺时,民无据依,不知所力,各有离心。 上失其民,作则不济,求则不获,其何以能乐? 三年之中,而有离民之器二焉,国其危哉! ” 王弗听,问之伶州鸠。 对曰:“臣之守官弗及也。 臣闻之,琴瑟尚宫,钟尚羽,石尚角,匏竹利制,大不逾宫,细不过羽。 夫宫,音之主也,第以及羽。 圣人保乐而爱财,财以备器,乐以殖财,故乐器重者从细,轻者从大。 是以金尚羽,石尚角,瓦丝尚宫,匏竹尚议,革木一声。 “夫政象乐,乐从和,和从平。 声以和乐,律以平声。 金石以动之,丝竹以行之,诗以道之,歌以咏之,匏以宣之,瓦以赞之,革木以节之。 物得其常曰乐极,极之所集曰声,声应相保曰和,细大不逾曰平。 如是,而铸之金,磨之石,系之丝木,越之匏竹,节之鼓而行之,以遂八风。 于是乎气无滞阴,亦无散阳,阴阳序次,风雨时至,嘉生繁祉,人民和利,物备而乐成,上下不罢,故曰乐正。 今细过其主妨于正,用物过度妨于财,正害财匮妨于乐。 细抑大陵,不容于耳,非和也。 听声越远,非平也。 妨正匮财,声不和平,非宗官之所司也。 “夫有和平之声,则有蕃殖之财。 于是乎道之以中德,咏之以中音,德音不愆以合神人,神是以宁,民是以听。 若夫匮财用、罢民力以逞淫心,听之不和,比之不度,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,非臣之所闻也。 ” 王不听,卒铸大钟。 二十四年,钟成,伶人告和。 王谓伶州鸠曰:“钟果和矣。 ”对曰:“未可知也。 ”王曰:“何故? ”对曰:“上作器,民备乐之,则为和。 今财亡民罢,莫不怨恨,臣不知其和也。 且民所曹好,鲜其不济也。 其所曹恶,鲜其不废也。 故谚曰:‘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 ’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,惧一之废也。 ”王曰:“尔老耄矣,何知? ”二十五年,王崩,钟不和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21:15:52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79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