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卷七·如是我闻一 内容: 先叔仪南公,有质库在西城,客作陈忠,主买菜蔬,侪辈皆谓其近多余润,宜飨众。 忠讳无有。 次日,箧钥不启,而所蓄钱数千,惟存九百。 楼上故有狐,恒隔窗与人语,疑所为,试往扣之,果朗然应曰:九百钱是汝雇值分所应得,吾不敢取,其余皆日日所乾没,原非尔物。 今日端陽,已为汝买棕若干,买酒若干,买肉若干,买鸡鱼及瓜菜果实各若干,并泛酒雄黄,亦为买得,皆在楼下空屋中,汝宜早烹炮。 迟则天暑,恐腐败。 启户视之,累累具在,无可消纳,竟与众共餐。 此狐可谓恶作剧,然亦颇快意人也。 亥有二首六身,是拆字之权舆矣。 汉代图谶,多离合点画,至宋谢石辈始以是术专门。 然亦往往有奇验。 乾隆甲戌,余殿试后,尚未传胪,在董文恪公家,偶遇一浙士能测字。 余书一墨字,浙士曰:龙头竟不属君矣。 里字拆之,为二甲;下作四点,其二甲第四乎? 然必入翰林,四点庶字脚、士吉字头,是庶吉士矣。 后果然。 又戊子秋,余以漏言获遣,狱颇急。 日以一军官伴守,一董姓军官云能拆字,余书董字使拆,董曰:公远戍矣,是千里万里也。 余又书名字,董曰:下为口字,上为外字偏旁,是口外矣;日在西为夕,其西域乎? 问将来得归否,曰:字形类君,亦类召,必赐环也。 问在何年,曰:口为四字之外围,而中缺两笔,其不足四年乎? 今年戊子,至四年为辛卯,夕字卯之偏旁,亦相合也。 果从军乌鲁木齐,以辛卯六月还京,盖精神所动,鬼神通之;气机所萌,形象兆之。 与揲蓍灼龟,事同一理,似神异而非神异也。 医者胡 宫山,不知何许人,或曰:本姓金,实吴三桂之间谍,三桂败,乃变易姓名,事无左证,莫之详也。 余六七岁时及见之,年八十余矣,轻捷如猿猱,击技绝伦。 尝舟行,夜遇盗,手无寸刃,惟倒持一烟筒,挥霍如风,七八人并刺中鼻孔,仆。 然最畏鬼,一生不敢独睡。 说少年尝遇一僵尸,挥拳击之,如中木石,几为所搏,幸跃上高树之顶,尸绕树踊距,至晓乃抱木不动。 有铃驮群过,始敢下视。 白毛遍体,目赤如丹砂,指如曲钩,齿露唇外如利刃,怖几失魂。 又尝宿山店,夜觉被中蠕蠕动,疑为蛇鼠,俄枝梧撑拄,渐长渐巨,突出并枕,乃一裸妇人,双臂抱住,如巨絙束缚,接吻嘘气,血腥贯鼻,不觉晕绝。 次日得灌救乃苏。 自是胆裂。 黄昏以后,遇风声月影,即惴惴却步云。 南皮令居公鋐,在州县幕二十年,练习 案牍,聘币无虚岁。 拥资既厚,乃援例得官,以为驾轻车就熟路也。 比莅任,乃愦愦如木鸡,两造争辩,辄面赤语涩,不能出一字。 见上官进退应对,无不颠倒。 越岁余,遂以才力不及劾。 解组之日,梦蓬首垢面人长揖曰:君已罢官,吾从此别矣。 霍然惊醒,觉心境顿开。 贫无归计,复理旧业,则精明果决,又判断如流矣。 所见者其夙冤耶? 抑亦昌黎所送之穷鬼耶。 裘文达公言官詹事时,遇值日,五鼓,赴圆明园,中途见路旁高柳下,灯火围绕,似有他故,至则一护军缢于树,众解而救之,良久得苏。 自言过此暂憩,见路旁小室中有灯火,一少妇 坐圆窗中招我,逾窗入,甫一俯首,项已被挂矣。 盖缢鬼变形求代也。 此事所在多有,此鬼乃能幻屋宇,设绳索,为可异耳。 又先农坛西北,文昌阁之南--文昌阁俗曰高庙,汇有积水,亦往往有溺鬼诱人。 余十三四岁时,见一人无故入水,已没半身,众譟而挽之,始强回。 痴坐良久,渐有醒意,问何所苦而自沉? 曰:实无所苦,但渴甚,见一茶肆,趋往求饮,犹记其门悬匾额,粉板青字,曰对瀛馆也。 命名颇有文义,谁题之,谁书之乎? 此鬼更奇矣。 山东刘君善谟,余丁卯同年也。 以其黠巧,皆戏呼曰刘鬼谷。 刘故诙谐,亦时以自称。 于是鬼谷名大著,而其字若别号,人转不知。 乾隆辛未,僦校尉营一小宅,田白岩偶过闲话,四顾慨然曰:此凤眼张三旧居也,门庭如故,埋香黄土已二十余年矣。 刘骇然曰:自卜此居,吾数梦艳妇来往堂庑间,其若人乎? 白岩问其状,良是。 刘沉思久之,抚几曰:何物婬鬼,敢魅刘鬼谷,果现形,必痛抶之。 白岩曰:此妇在时,真鬼谷子,捭阖百变,为所颠倒者多矣。 假鬼谷子何足云? 京师大矣,何必定与鬼同住? 力劝之别徙。 余亦尝访刘于此,忆斜对戈芥舟宅,约六七家。 今不得指其处矣。 史太常松涛言,初官户部主事时,居安南营,与一孀妇邻,一夕盗入孀妇家,穴壁已穿矣。 忽大呼曰:有鬼,狼狈越墙去,迄不知其所见为何。 岂神亦哀其茕独,陰相之欤? 又戈东长前辈一日饭罢,坐阶下看菊,忽闻大呼曰:有贼,其声喑呜,如牛鸣盎中,举家骇异,俄连呼不已。 谛听,乃在庑下炉坑内,急邀逻者来启视,则闇然一饿夫,昂首长跪。 自言前两夕乘累阑入,伏匿此坑,冀夜深出窃,不虞二更微雨,夫人命移腌齑两瓮,置坑板上,遂不能出。 尚冀雨霁移下,乃两日不移,饥不可忍,自思出而被执,罪不过杖,不出则终为饿鬼。 故反作声自呼耳。 其事极奇,而实为情理所必至。 录之亦足资一粲也。 河间府吏刘启新,粗知文义,一日问人曰:枭鸟破獍是何物? 或对曰:枭鸟食母,破獍食父,均不孝之物也。 刘拊掌曰:是矣。 吾患寒疾,昏懵中魂至冥司,见二官连几坐,一吏持牍请曰:某处狐为其孙啮杀,禽兽 无知,难责以人理,今惟议抵,不科不孝之罪。 左一官曰:狐与他兽有别,已炼形成人 者,宜断以人律;未炼形成人 者,自宜仍断以兽例。 右一官曰:不然,禽兽 他事与人殊,至亲属天性,则与人一理。 先王诛枭鸟破獍,不以禽兽 而贷也。 宜科不孝,付地狱。 左一官首肯曰:公言是。 俄吏抱牍下,以掌掴吾,悸而苏。 所言历历皆记,惟不解枭鸟破獍语,窃疑为不孝之鸟兽,今果然也。 案此事新奇,故陰府亦烦商酌。 知狱情万变,难执一端。 据余所见,事出律例外者,一人外出,讹传已死,其父母因鬻妇为人妾。 夫归,迫于父母,弗能讼也。 潜至娶者家,伺隙一见,竟携以逃,越岁缉获,以为非奸,则已别嫁;以为奸,则本其故夫。 官无律可引。 又劫盗之中,别有一类,曰赶蛋,不为盗而为盗之盗。 每伺盗出外,或袭其巢,或要诸路,夺所劫之财。 一日互相格斗,并执至官,以为非盗,则实强掠;以为盗,则所掠乃盗赃,官亦无律可引也。 又有奸而怀孕者,决罚后,官依律判生子还奸夫。 后生子,本夫恨而杀之。 奸夫控故杀其子。 虽有律可引,而终觉奸夫所诉,有理无情;本夫所为,有情无理,无以持其平也。 不知彼地下冥官遇此等事,又作何判断耶。 丰宜门外风氏园古松,前辈多有题咏。 钱香树先生尚见之,今已薪矣。 何华峰云:相传松未枯时,每风静月明,或闻丝竹。 一巨公偶游其地,偕宾友夜往观之,二鼓后有琵琶声,似出树腹,似在树梢,久之,小声缓唱曰:人道冬夜寒,我道冬夜好,绣被暖如春,不愁天不晓。 巨公叱曰:何物老魅,敢对我作此婬词。 戛然而止,俄登登复作,又唱曰:郎似桃李花,妾似松柏树,桃李花易残,松柏常如故。 巨公点首曰:此乃差近风雅。 余音摇曳之际,微闻树外悄语曰:此老殊易与。 但作此等语,言便生欢喜,拨剌一响,如有弦断。 再听之寂然矣。 佃户卞晋宝,息耕陇畔,枕块暂眠。 朦胧中闻人语曰:昨官中有何事? 一人答曰:昨勘某人继妻,予铁杖百,虽是病容,尚眉目如画,肌肉如凝脂,每受一杖,哀呼宛转,如风引洞箫,使人心碎。 吾手颤不得下,几反受鞭。 问者太息曰:惟其如是之妖媚,故蛊惑其夫,荼毒前妻儿女,造种种恶业也。 晋宝私念是何官府,乃用铁杖,欲起问之。 欠伸拭目,乃荒烟蔓草,四顾阒然。 故城贾汉恒言,张二酉,张三辰兄弟也。 二酉先卒,三辰抚侄如己出,理田产,谋婚娶,皆殚竭心力。 侄病瘵,经营医药,殆废寝食。 侄殁后,恒忽忽如有失。 人皆称其友爱。 越数岁病革,昏瞀中自语曰:咄咄怪事。 顷到冥司,二兄诉我杀其子,斩其祀,岂不冤哉。 自是口中时喃喃,不甚可辨。 一日稍苏曰:吾之过矣,兄对阎罗数我曰:此子非不可诲者,汝为叔父,去父一间耳,乃知养而不知教,纵所欲为。 恐拂其意,使恣情花柳,得恶疾以终,非尔杀之而谁乎? 吾茫然无以应也。 吾悔晚矣,反手自椎而殁。 三辰所为,亦末俗之所难,坐以杀侄,春秋责备贤者耳。 然要不得谓二酉苛也。 平定王执信,余己卯所取士也。 乞余志其继母墓,称母生一弟,曰执蒲,庶出一弟曰执璧,平时饮食衣物,三子无所异。 遇有过,责骂捶楚,亦三子无所异也。 贤哉,数语尽之矣。 钱遵王读书敏求纪载:赵清常殁,子孙鬻其遗书,武康山中,白昼鬼哭。 聚必有散,何所见之不达耶? 明寿宁侯故第在兴济,斥卖略尽,惟厅事仅存。 后鬻其木于先祖。 拆卸之日,匠者亦闻柱中有泣声,千古痴魂,殆同一辙。 余尝与董曲江 言,大地山河,佛氏尚以为泡影,区区者复何足云! 我百年后,傥图器书玩散落人间,使赏鉴家指点摩挲,曰:此纪晓岚故物,是亦佳话,何所恨哉! 曲江 曰:君作是言,名心尚在。 余则谓消闲遣日,不能不借此自娱。 至我已弗存,其他何有,任其饱虫鼠,委泥沙耳。 故我书无印记,砚无铭识,正如好花朗月,胜水名山,偶与我逢,便为我有;迨云烟过眼,不复问为谁家物矣! 何必镌号题名,为后人计哉! 所见尤洒脱也。 职官奸仆妇,罪止夺俸。 以家庭匿近,幽暧难明,律法深微,防诬蔑反噬之渐也。 然横干强逼,陰谴实严。 戴遂堂先生言:康熙末有世家子挟污仆妇,仆气结成噎膈,时妇已孕,仆临殁以手摩其腹曰:男耶女耶? 能为我复仇耶? 后生一女,稍长,极慧艳。 世家子又纳为妾,生一子。 文园消渴,俄夭天年,女帷薄不修,竟公庭涉讼,大损家声。 十许年中,妇缟袂扶棺,女青衫对簿,先生皆目见之,如相距数日耳。 岂非怨毒所钟,生此尤物以报哉? 遂堂先生又言:有调其仆妇者,妇不答,主人怒曰:敢再拒,捶汝死。 泣告其夫。 方沉醉,又怒曰:敢失志,且剚刃汝胸。 妇愤曰:从不从皆死,无宁先死矣。 竟自缢。 官来勘验,尸无伤,语无证,又死于夫侧,无所归咎,弗能究也。 然自是所缢之室,虽天气晴明,亦陰陰如薄雾,夜辄有声如裂帛,灯前月下,每见黑气摇漾如人影,迹之则无。 如是十余年,主人殁乃已。 未殁以前,昼夜使人环病榻,疑其有所见矣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5:12:49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39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