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列传·卷六十七 内容: 耶律希亮耶律希亮,字明甫,楚材之孙,铸之子也。 初,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归铸,生希亮于和林南之凉楼,曰秃忽思,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。 宪宗尝遣铸核钱粮于燕,铸曰:“臣先世皆读儒书,儒生俱在中土,愿携诸子,至燕受业。 ”宪宗从之,乃命希亮师事北平赵衍。 时方九岁,未浃旬,已能赋诗。 岁丙辰,宪宗召铸还和林,希亮独留燕。 岁戊午,宪宗在六盘山,希亮诣行在所。 已而铸扈从南伐,希亮亦在行。 明年,宪宗崩于蜀,希亮将辎重北归陕右。 又明年,为中统元年,世祖即位,阿里不哥反,遣使召主将浑都海。 铸说浑都海等入朝,皆不从,则弃其妻子,挺身来归。 既而浑都海知铸去,怒,遣百骑追之不及。 乃使百人监视希亮母子,迫胁使从行,自灵武过应吉里城,至西凉甘州。 阿里不哥遣大将阿蓝答儿自和林帅师至焉支山,希亮见之。 阿蓝答儿问:“而父安在? ”希亮曰:“不知,与吾父同任事者宜知之。 ”浑都海怒,诟曰:“我焉得知之,其父今亡命东见皇帝矣! ”希亮曰:“若然,则何谓不知! ”阿蓝答儿熟视浑都海曰:“此言深有意焉。 ”诘希亮甚急。 希亮曰:“使吾知之,亦从而去,安得独留! ”阿蓝答儿以为实,免其监莅。 既而阿蓝答儿、浑都海为大兵所杀,其残卒北走,众推哈剌不花为帅。 希亮潜匿甘州北黑水东沙陀中。 殿兵已过十余里,有寻马者适至,老婢漏言,众奄至,驱至肃州。 哈剌不花与铸有婚姻之好,又哈剌不花在蜀时,尝疾病,铸召医视之,遗以酒食,因释希亮缚,谓曰:“我受恩于汝父,此图报之秋也。 ”及抵沙州北川,希亮与兄弟徒步负任,不火食者数日。 是冬,涉雪逾天山,至北庭都护府。 二年,至昌八里城。 夏,逾马纳思河,抵叶密里城,乃定宗潜邸汤沐之邑也。 时六皇后之妹主后位,与宗王火忽皆欲东觐。 希亮母密知其事,携希亮入见,已而事不果。 冬,至于火孛之地。 三年,定宗幼子大名王闵其不能归,遗以币帛鞍马,乃从大名王至忽只儿之地。 会宗王阿鲁忽至,诛阿里不哥所用镇守之人唆罗海,欲附世祖。 复从大名王及阿鲁忽二王还至叶密里城。 王遗以耳环,其二珠大如榛,实价直千金,欲穿其耳使带之。 希亮辞曰:“不敢因是以伤父母之遗体也。 且无功受赏,于礼尤不可。 ”王又解金束带遗之,且曰:“系此,于遗体宜无伤。 ”五月,又为阿里不哥兵所驱,西行千五百里,至孛劣撒里之地。 六月,又西至换紥孙之地。 又从至不剌城。 又西行六百里,至彻彻里泽剌之山,后妃辎重皆留于此,希亮母及兄弟亦在焉。 希亮单骑从行二百余里,至出布儿城。 又百里,至也里虔城,而哈剌不花之兵奄至,希亮又从二王兴师,还至不剌城,与哈剌不花战,败之,尽歼其众。 二王乃函其头,遣使报捷。 十月,至于亦思宽之地。 四年,至可失哈里城。 四月,阿里不哥兵复至,希亮又从征,至浑八升城。 时希亮母从后避暑于阿体八升山。 先是,铸尝言于世祖:“臣之妻子皆在北边。 ”至是,世祖遣不华出至二王所,因以玺书召希亮,驰驿赴阙。 六月,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,出伊州,涉大漠以还。 八月,入觐世祖于上都之大安阁,备陈边事,及羁旅困苦之状。 世祖怜之,赐钞千锭、金带一、币帛三十,命为速古儿赤、必阇赤。 至元八年,授奉训大夫、符宝郎。 十二年,既平宋,世祖命希亮问诸降将,日本可伐否。 夏贵、吕文焕、范文虎、陈奕等皆云可伐。 希亮奏曰:“宋与辽、金攻战且三百年,干戈甫定,人得息肩,俟数年,兴师未晚。 ”世祖然之。 十三年,太府监令史卢贽言于监官:“各路所贡布长三丈,唯平阳加一丈,诸怯薛歹以故争取平阳布。 苟截其长者,与他郡等,则无所争,而以其所截者为髹漆宫殿器皿之用,甚便。 ”监官从之。 适左右以其事闻,帝以诘监官,监官仓皇莫知所以对,归罪于贽,帝命斩之。 希亮遇诸途,贽以冤告。 希亮命少缓,具以实入奏。 有旨令董文用谳之。 竟释贽,而召御史大夫塔察儿等让之曰:“此事言官当言而不言,向微秃忽思,不误诛此人耶! ”十四年,转嘉议大夫、礼部尚书,寻迁吏部尚书。 帝驻跸察纳儿台之地,希亮至,奏对毕,董文用问大都近事。 希亮曰:“囹圄多囚耳。 ”世祖方欹枕而卧,忽寤,问其故。 希亮奏曰:“近奉旨:汉人盗钞六文者杀。 以是囚多。 ”帝惊问:“孰传此语? ”省臣曰:“此旨实脱儿察所传。 ”脱儿察曰:“陛下在南坡,以语蒙古儿童。 ”帝曰:“前言戏耳,曷尝著为令式? ”乃罪脱儿察。 希亮因奏曰:“令既出矣,必明其错误,以安民心。 ”帝善其言,即命希亮至大都,谕旨中书。 十七年,希亮以跋涉西土,足病痿挛,谢事而去,退居惣阳者二十余年。 至大二年,武宗访求先朝旧臣,特除翰林学士承旨、资善大夫,寻改授翰林学士承旨、知制诰兼修国史。 希亮以职在史官,乃类次世祖嘉言善行以进,英宗取其书,置禁中。 久之,闲居京师,四方之士多从之游。 泰定四年卒,年八十一。 希亮性至孝,困厄遐方,家赀散亡已尽,仅藏祖考画像,四时就穹庐陈列致奠,尽诚尽敬。 朔漠之人,咸相聚来观,叹曰:“此中土之礼也。 ”虽疾病,不废书史,或中夜起坐,取烛以书。 所著诗文及从军纪行录三十卷,目之曰《愫轩集》。 赠推忠辅义守正功臣、资善大夫、集贤学士、上护军,追封漆水郡公,谥忠嘉。 赵世延赵世延,字子敬,其先雍古族人,居云中北边。 曾祖〈黑旦〉公,为金群牧使,太祖得其所牧马,〈黑旦〉公死之。 祖按竺迩,幼孤,鞠于外大父术要甲,讹为赵家,因氏为赵;骁勇善骑射,从太祖征伐,有功,为蒙古汉军征行大元帅,镇蜀,因家成都。 父黑梓,以门功袭父元帅职,兼文州吐蕃万户达鲁花赤。 世延天资秀发,喜读书,究心儒者体用之学。 弱冠,世祖召见,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。 至元二十一年,授承事郎、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,时年二十有四。 乌蒙蛮酋叛,世延会省臣以军讨之,蛮兵大溃,即请降。 二十六年,擢监察御史,与同列五人劾丞相桑哥不法。 中丞赵国辅,桑哥党也,抑不以闻,更以告桑哥。 于是五人者悉为其所挤,而世延独幸免。 奉旨按平阳郡监也先忽都赃巨万,鞫左司郎中董仲威杀人狱,皆明允。 二十九年,转奉议大夫,出佥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。 敦儒学,立义仓,撤淫祠,修澧阳县坏堤,严常、澧掠卖良民之禁,部内晏然。 元贞元年,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,丁内艰,不赴。 大德元年,复除前官。 三年,移中台都事,俄改中书左司都事。 台臣奏,仍为都事中台。 六年,由山东肃政廉访副使改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。 十年,除安西路总管。 安西,故京兆省台所治,号称会府,前政壅滞者三千牍。 世延既至,不三月,剖决殆尽。 陕民饥,省台议请于朝赈之,世延曰:“救荒如救火,愿先发廪以赈,朝廷设不允,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。 ”省台从之,所活者众。 至大元年,除绍兴路总管,改四川肃政廉访使。 蒙古军士,科差繁重,而军士就戍往来者多害人,且军官或抑良为奴,世延皆除其弊而正其罪。 又修都江堰,民尤便之。 四年,升中奉大夫、陕西行台侍御史。 先是,八百媳妇为边患,右丞刘深往讨之,兵败而还,坐罪弃市。 及是,右丞阿忽台当继行,世延言:“蛮夷事在羁縻,而重烦天讨,致军旅亡失,诛戮省臣,藉使尽得其地,何补于国? 今穷兵黩武,实伤圣治。 朝廷第当选重臣知治体者,付以边寄,兵宜止勿用。 ”事闻,枢密院臣以为用兵国家大事,不宜以一人之言为兴辍。 世延闻之,章再上,事卒罢。 皇庆二年,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,寻召还,拜侍御史。 延祐元年,省臣奏:“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,赵世延其人也。 ”帝曰:“世延诚可用,然雍古氏非汉人,其署宜居右。 ”遂拜中书参知政事。 居中书二十月,迁御史中丞。 有旨省臣自平章以下,率送之官。 其礼前所无有,由是为权臣所忌,乃用皇太后旨,出世延为云南行省右丞。 陛辞,帝特命仍还御史台为中丞。 三年,世延劾奏权臣太师、右丞相帖木迭儿罪恶十有三,诏夺其官职。 寻升翰林学士承旨,兼御史中丞,世延固辞,乃解中丞。 五年,进光禄大夫、昭文馆学士,守大都留守,乞补外,拜四川行省平章政事。 世延议即重庆路立屯田,物色江津、巴县闲田七百八十三顷,摘军千二百人垦之,岁得粟万一千七百石。 明年,仁宗崩,帖木迭儿复居相位,锐意报复,属其党何志道,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,逮世延置对,至夔路,遇赦。 世延以疾抵荆门,留就医。 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,俾其党煅炼使成狱。 会有旨,事经赦原,勿复问。 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,系之刑曹,逼令自裁,世延不为动,居囚再岁。 胥益儿哈呼自以所诉涉诬欺,亡去。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,得旨出狱,就舍以养疾。 先是,帝猎北凉亭,顾谓侍臣曰:“赵世延先帝所尊礼,而帖木迭儿妄入其罪,数请诛之,此殆报私怨耳,朕岂能从之。 ”侍臣皆叩头称万岁。 帖木迭儿在上京,闻世延出狱,索省牍视之,怒曰:“此左丞相罔上所为也。 ”事闻,帝语之曰:“此朕意耳。 ”未几,帖木迭儿死,事乃释。 世延出居于金陵。 泰定元年,召还朝,除集贤大学士。 明年,出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。 四年,入朝,复为御史中丞,又迁中书右丞。 明年,有旨:赵世延顷为权奸所诬,中书宜遍移天下,昭雪其非辜,仍加翰林学士承旨、光禄大夫。 经筵开,兼知经筵事,选拣劝讲者,皆一时名流。 又加同知枢密院事。 泰定帝崩,燕铁木儿与宗王大臣议:武宗二子周王、怀王,于法当立;周王远在朔漠,而怀王久居民间,备尝艰险,民必归之,天位不可久虚,不如先迎怀王,以从民望。 八月,即定策,迎之于江陵,怀王即位,是为文宗。 当是时,世延赞画之功为多。 文宗即位,世延仍以御史中丞兼翰林学士承旨,以疾乞归田里,诏不允。 天历二年正月,复除江南行台御史中丞;行次济州,三月,改集贤大学士;六月,又加奎章阁大学士;八月,拜中书平章政事。 冬,世延至京,固辞不允,诏以世延年高多疾,许乘小车入内。 至顺元年,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《皇朝经世大典》,世延屡奏:“臣衰老,乞解中书政务,专意纂修。 ”帝曰:“老臣如卿者无几,求退之言,后勿复陈。 ”四月,仍加翰林学士承旨,封鲁国公。 秋,以疾,移文中书致其事,明日即行,养疾于金陵之茅山。 诏征还朝,不能行,二年,改封凉国公。 元统二年,诏赐世延钱凡四万缗。 至元改元,仍除奎章阁大学士、翰林学士承旨、中书平章政事、鲁国公。 明年五月,至成都,十一月卒,享年七十有七。 至正二年,赠世忠执法佐运翊亮功臣、太保、金紫光禄大夫、上柱国,追封鲁国公,谥文忠。 世延历事凡九朝,扬历省台五十余年,负经济之资,而将之以忠义,守之以清介,饰之以文学,凡军国利病,生民休戚,知无不言,而于儒者名教尤拳拳焉。 为文章波澜浩瀚,一根于理。 尝较定律令,汇次《风宪宏纲》,行于世。 五子,达者三人:野峻台,黄州路总管。 次月鲁,江浙行省理问官。 伯忽,夔州路总管,天历初,囊加台据蜀叛,死于难,特赠推忠秉义效节功臣、资善大夫、中书右丞、上护军,追封蜀郡公,谥忠愍。 孔思晦孔思晦,字明道,孔子五十四世孙也。 资质端重,而性简默,童丱时,读书已识大义。 及长,授业于导江张,讲求义理,于词章之习,薄而弗为。 家贫,躬耕以为养,虽剧寒暑,而为学未尝懈,远近争聘为子弟师。 大德中,游京师,祭酒耶律有尚欲荐之,以母老,辞而归。 母卧疾,躬进药饵,衣不解带。 居丧,勺水不入口者五日。 至大中,举茂才,为范阳儒学教谕。 延祐初,调宁阳学。 先是,两县校官率以廪薄不能守职,而思晦以俭约自将,教养有法,比代去,学者皆不忍舍之。 于是孔氏族人相与议:思晦嫡长且贤,宜袭封爵,奉祠事。 状上政府,事未决。 仁宗在位,雅崇尚儒道,一日,问:“孔子之裔今几世,袭爵为谁? ”廷臣具对曰:“未定。 ”帝亲取孔氏谱牒按之,曰:“以嫡应袭封者,思晦也,复奚疑! ”特授中议大夫,袭封衍圣公,月俸百缗,加至五百缗,赐四品印。 泰定三年,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言:“袭爵上公,而阶止四品,于格弗称,且失尊崇意。 ”明年,升嘉议大夫。 至顺二年,改赐三品印。 思晦以宗祀责重,恒惧弗胜,每遇祭祀,必敬必慎。 初,庙毁于兵,后虽苟完,而角楼围墙未备,思晦竭力营度,以复其旧。 金丝堂坏,又一新之,祭器礼服,悉加整饬。 又以尼山乃毓圣之地,故有庙,已毁,民冒耕祭田且百年,思晦复其田,且请置尼山书院,以列于学官,朝廷从之。 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,占于豪民,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万缗,贷于民取子钱,以供祭祀,久之,民不输子钱,并负其本,思晦皆理而复之。 圣父旧封齐国公,思晦言于朝曰:“宣圣封王,而父爵犹公,愿加褒崇。 ”乃诏加封圣父启圣王,圣母王夫人。 五季时,孔末之后方盛,欲以伪灭真,害宣圣子孙几尽,至是,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。 思晦以为:“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,彼与我不共戴天,乃列于族,与共拜殿庭,可乎? ”遂会族人,稽典故斥之,既又重刻宗谱于石,而孔氏族裔益明矣。 元统元年卒,年六十七。 卒之日,有鹤百余翔其屋上,又见神光自东南落其舍北。 至正中,朝廷加赠其官,而赐谥曰文肃。 子曰克坚,袭封衍圣公,阶嘉议大夫,既而进通奉大夫。 至正十五年,召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,拜陕西行台侍御史,迁国子祭酒,擢山东肃政廉访使,不赴。 孙希学,袭封衍圣公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3:39:30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28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