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列传·卷二十九 内容: 答失八都鲁答失八都鲁,曾祖纽璘、祖也速答儿,有传。 答失八都鲁,南加台子也。 以世袭万户镇守罗罗宣尉司。 土人作乱,答失八都鲁捕获有功,四川省举充船桥万户。 出征云南,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。 至正十一年,特除四川行省参知政事,拨本部探马赤军三千,从平章咬住讨贼于荆襄。 九月,次安平站。 时咬住兵既平江陵,答失八都鲁请自攻襄阳。 十二年,进次荆门。 时贼十万,官军止三千余,遂用宋廷杰计,招募襄阳官吏及土豪避兵者,得义丁二万,编排部伍,申其约束。 行至蛮河,贼守要害,兵不得渡,即令屈万户率奇兵由间道出其后,首尾夹攻,贼大败。 追至襄阳城南,大战,生擒其伪将三十人,腰斩之。 贼自是闭门不复出。 答失八都鲁乃相视形势,内列八翼,包络襄城;外置八营,军岘山、楚山,以截其援;自以中军四千据虎头山,以瞰城中。 署从征人李复为南漳县尹,黎可举为宜城县尹,拊循其民,以赋军馈。 城中之民受围日久,夜半,二人缒城叩营门,具告虚实,愿为内应。 答失八都鲁与之定约,以五月朔日四更攻城,授之密号而去。 至期,民垂绳以引官军,先登者近千人。 时贼船百余艘在城北,阴募善水者凿其底。 天将明,城破,贼巷战不胜,走就船,船坏,皆溺水死。 伪将王权领千骑西走,遇伏兵被擒。 襄阳遂平。 加答失八都鲁资善大夫,赐上尊及黄金束带,以其弟识里木为襄阳达鲁花赤,子孛罗帖木儿为云南行省理问。 比贼再犯荆门、安陆、沔阳,答失八都鲁辄引兵败之。 寻诏益兵五千,以乌撒乌蒙元帅成都不花听其调发。 十三年,定青山、荆门诸寨。 九月,率兵略均、房,平谷城,攻开武当山寨数十,获伪将杜将军。 十二月,趋攻峡州,破伪将赵明远木驴寨。 升四川行省右丞,赐金系腰。 十四年正月,复峡州。 三月,升四川行省平章政事,兼知行枢密院事,总荆襄诸军。 五月,命玉枢虎儿吐华代答失八都鲁守中兴、荆门,且令答失八都鲁以兵赴汝宁。 十月,诏与太不花会军讨安丰。 是月,复苗军所据郑、钧、许三州。 十二月,复河阴、巩县。 十五年,命答失八都鲁就管领太不花一应诸王藩将兵马,许以便宜行事。 六月,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。 进次许州长葛,与刘福通野战,为其所败,将士奔溃。 九月,至中牟,收散卒,团结屯种。 贼复来劫营,掠其辎重,遂与孛罗帖木儿相失。 刘哈剌不花进兵来援,大破贼兵,获孛罗帖木儿归之。 复驻汴梁东南青堽。 十二月,调兵进讨,大败贼于太康,遂围亳州,伪宋主小明王遁。 十六年,加金紫光禄大夫。 三月,朝廷差脱欢知院来督兵,答失八都鲁父子亲与刘福通对敌,自巳至酉,大战数合,答失八都鲁坠马,孛罗帖木儿扶令上马先还,自持弓矢连发以毙追者,夜三更步回营中。 十月,移驻陈留。 十一月,攻取夹河刘福通寨。 十二月庚申,次高柴店,逼太康三十里。 是夜二鼓,贼五百余骑来劫,以有备亟遁。 火而追之,比晓,督阵力战,自寅至巳,四门皆陷,壮士缘城入其郛,斩首数万,擒伪将军张敏、孙韩等九人,杀伪丞相王、罗二人。 辛酉,太康悉平,遣孛罗帖木儿告捷京师。 帝赐劳内殿,王其先臣三世,拜河南行省左丞相,仍兼知行枢密院事,守御汴梁;识里木云南行省左丞;孛罗帖木儿四川行省左丞;将校僚属赏爵有差。 十七年三月,诏朝京师,加开府仪同三司、太尉、四川行省左丞相。 九月,取沟城、东明、长垣三县。 十月,诏遣知院达理麻失理来援,分兵雷泽、濮州,而达理麻失理为刘福通所杀,达达诸军皆溃。 答失八都鲁力不能支,退驻石村。 朝廷颇疑其玩寇失机,使者促战相踵。 贼觇知之,诈为答失八都鲁通和书,遗诸道路,使者果得之以进。 答失八都鲁觉知,一夕忧愤死,十二月庚子也。 子孛罗帖木儿别有传。 庆童庆童,字明德,康里氏。 祖明里帖木儿,父斡罗思,皆封益国公。 庆童早以勋臣子孙受知仁庙,给事内廷,遂长宿卫。 授大宗正府掌判,三迁为上都留守。 又累迁为江西、河南二行省平章政事。 入为太府卿。 复为上都留守。 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,以宽厚为政,辽人德之。 至正十年,迁平章,行省江浙。 适时承平,颇沉湎于宴乐,凡遗逸之士举校官者,辄摈斥不用,由是不为物论所与。 明年,盗起汝、颍,已而蔓延于江浙,江东之饶、信、徽、宣、铅山、广德,浙西之常、湖、建德,所在不守。 庆童分遣僚佐往督师旅,曾不逾时,以次克复。 既乃令长吏按视民数,凡诖误者悉置不问,招徕流离,俾安故业,发官粟以赈之。 省治毁于兵,则拓其故址,俾之一新。 募贫民为工役而偿之以钱,杭民赖以存活者尤众。 十四年,脱脱以太师、右丞相统大兵南征,一切军资衣甲器仗谷粟薪藁之属,咸取具于江浙。 庆童规措有方,陆运川输,千里相属,朝廷赖之。 明年,盗起常之无锡,众议以重兵歼之,庆童曰:“赤子无知,迫于有司,故弄兵耳。 苟谕以祸福,彼无不降之理。 ”盗闻之,果投戈解甲,请为良民。 十六年,平江、湖州陷。 义兵元帅方家奴以所部军屯杭城之北关,钩结同党,相煽为恶,劫掠财货,白昼杀人,民以为患。 庆童言于丞相达识帖睦迩曰:“我师无律,何以克敌? 必斩方家奴乃可出师。 ”丞相乃与庆童入其军,数其罪,斩首以徇,民大悦。 继而苗军帅杨完者以其军守杭城。 丞相达识帖睦迩既承制授完者江浙行省右丞,而完者益以功自骄,因求娶庆童女。 庆童初不许,时苗军势甚张,达识帖睦迩方倚以为重,强为主婚,庆童不得已以女与之。 明年,出镇海宁州,距杭百里,地濒海硗瘠,民甚贫。 居二年,盗息而民阜。 至是,庆童在江浙已七年,涉历险艰,劳绩甚优著,召拜翰林学士承旨,改淮南行省平章政事,未行,仍任江浙。 十八年,迁福建行省平章政事,未行,拜江南行台御史大夫,赐以御衣、上尊。 时南行台治绍兴,所辖诸道皆阻绝不通。 绍兴之东,明、台诸郡则制于方国珍,其西杭、苏诸郡则据于张士诚。 宪台纲纪不复可振,徒存空名而已。 二十年,召还朝,庆童乃由海道趋京师。 拜中书平章政事。 俄有谮其子刚僧私通宫人者,帝怒杀之。 庆童因鞅鞅不得志,移疾家居久之,日饮酒以自遣。 二十五年,诏拜陕西行省左丞相。 时李思齐拥兵关中,庆童至则御之以礼,待之以和。 居三年,关陕用宁。 召还京师。 二十八年七月,大明兵逼京城,帝与皇太子及六宫至于宰臣近戚皆北奔,而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,庆童为中书左丞相以辅之。 八月二日,京城破,淮王与庆童出齐化门,皆被杀。 也速也速,蒙古人,倜傥有能名。 由宿卫历尚乘寺提点,迁宣政院参议。 至正十四年,河南贼芝麻李据徐州,也速从太师脱脱南征,徐州城坚不可猝拔,脱脱用也速计,以巨石为炮,昼夜攻之不息,贼困莫能支。 也速又攻破其南关外城,贼遂遁走。 以功除同知中政院事。 继又领军从父太尉月阔察儿征淮西,会贼围安丰,即往援之。 渡淮无舟,因策马探水深浅,浮而过。 贼大骇,撤围去。 进攻濠州,有诏班师,乃还。 升将作院使。 复从太尉征淮东,取盱眙。 迁淮南行枢密院副使,升同知枢密院事。 讨贼海州,大败之。 贼走,航海袭山东,尽有其地。 也速计贼必乘胜北侵,急引兵北还,表里击之,复滕、兖二州,及费、邹、曲阜、宁阳、泗水五县,贼势遂衄。 未几,复泰安州及平阴、肥城、莱芜、新泰四县,又平安水等五十三寨。 升知枢密院事。 讨蒲台贼杜黑儿,擒送京师磔之。 东昌贼将北寇,道出陵州,也速邀击于景州,斩获殆尽。 复阜城县。 有诏命也速以军屯单家桥,断贼北路。 贼转攻长芦,也速往与战,流矢贯左手,不顾,转斗无前,杀贼五百余人,夺马三千匹。 于是分兵下山寨,民争来归。 拜中书平章政事,改行省淮南。 雄州、蔚州贼继起,也速悉平之。 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所部卒掠怀来、云州,欲为乱,也速以轻骑击灭其首祸者,降其众隶麾下。 贼陷大宁,诏也速往讨之。 贼兵次侯家店,也速遇贼,即前与战,自昏抵曙,散而复合。 也速遣别骑绕出贼后,贼腹背受敌,大败。 遂拔大宁,擒首贼汤通、周成等三十五人,磔于都市。 召入觐,赏赉优渥,进阶金紫光禄大夫、知枢密院事。 既而贼雷帖木儿不花、程思忠等陷永平,诏也速出师,遂复滦州及迁安县。 时辽东郡县惟永平不被兵,储粟十万,刍藁山积,居民殷富。 贼乘间窃入,增土筑城,因河为堑,坚守不可下。 也速乃外筑大营,绝其樵采,数与贼战,获其伪帅二百余人,平山寨数十。 又复昌黎、抚宁二县,擒雷帖木儿不花送京师。 贼急,乃乞降于参政彻力帖木儿,为请命于朝。 诏许之,命也速退师。 也速度贼必以计怠我师,乃严备以侦之。 程思忠果弃城遁去,亟追至瑞州,杀获万计。 贼遂东走金复州。 诏还京师。 拜辽阳行省左丞相,知行枢密院事,抚安迤东兵农,委以便宜,开省于永平,总兵如故。 金、复、海、盖、乾、王等贼并起,西侵兴中州,阴由海道趋永平,闻也速开省乃止。 也速亟分兵防其冲突。 贼乃转攻大宁,为守将王聚所败,斩其渠魁,众溃,皆西走。 也速虑贼窥上都,即调右丞忽林台提兵护上都,简精锐自蹑贼后。 贼果寇上都,忽林台击破之,贼众又大溃。 永平、大宁于是始平。 乃分命官属,劳来安辑其民,使什伍相保以事耕种,民为立石颂其勋德。 二十四年,孛罗帖木儿与右丞相搠思监、宦者朴不花有怨,遣兵犯阙,执二人以去,而也速遂拜中书左丞相。 七月,孛罗帖木儿留兵守大同,自率兵复向阙。 京师大震,百官从帝城守,皇太子统兵迎于清河,命也速军于昌平。 而孛罗帖木儿前锋已度居庸关,至昌平。 也速一军皆无斗志,不战而溃。 皇太子驰入城,寻出奔于太原。 孛罗帖木儿遂入京城,为中书右丞相,语具《孛罗帖木儿传》。 二十五年,皇太子在太原,与扩廓帖木儿谋清内难,承制调甘肃、岭北、辽阳、陕西诸省诸王兵入讨孛罗帖木儿。 孛罗帖木儿乃遣御史大夫秃坚帖木儿率兵攻上都附皇太子者,且以御岭北之兵,又调也速率兵南御扩廓帖木儿部将竹贞、貊高等。 也速军次良乡不进,谋之于众,皆以谓孛罗帖木儿所行狂悖,图危宗社,中外同愤。 遂勒兵归永平,西连太原扩廓帖木儿,东连辽阳也先不花国王,军声大振。 孛罗帖木儿患之,遣其将同知枢密院事姚伯颜不花以兵往讨。 军过通州,白河水溢不能进,驻虹桥,筑垒以待。 姚伯颜不花素轻也速无谋,不设备。 也速觇知之,袭破其军,擒姚伯颜不花。 孛罗帖木儿大恐,自将讨也速,至通州,大雨三日,乃还。 孛罗帖木儿先以部将保安不附己,杀之,至是又失姚伯颜不花,二人皆骁将也,如失左右手,郁郁不乐。 事败,遂伏诛。 二十七年,诏以也速为中书右丞相,分省山东。 二十八年,大明兵取山东。 闰七月,也速与部将哈剌章、田胜、周达等御于莫州,众败溃,乃尽掠莫州残民北遁。 彻里帖木儿彻里帖木儿,阿鲁温氏。 祖父累立战功,为西域大族。 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,早备宿卫,擢中书直省舍人,遂拜监察御史。 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,生杀予夺皆出其意,道路侧目。 彻里帖木儿抗言,历诋其奸,帖木迭儿欲中伤之。 会山东水,盐课大损,除山东转运司副使。 甫浃月,补其亏数皆足。 转刑部尚书,京师豪右惮之,不敢犯法,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。 天历二年,拜中书右丞,寻升中书平章政事,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。 黄河清,有司以为瑞,请闻于朝。 彻里帖木儿曰:“吾知为臣忠、为子孝、天下治、百姓安为瑞,余何益于治。 ”岁大饥,彻里帖木儿议赈之。 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,府上之省,然后以闻。 彻里帖木儿慨然曰:“民饥死者已众,乃欲拘以常格耶? 往复累月,民存无几矣。 此盖有司畏罪,将归怨于朝廷,吾不为也。 ”大发仓廪赈之,乃请专擅之罪。 文宗闻而悦之,赐龙衣、上尊。 至顺元年,云南伯忽叛,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。 治军有纪律,所过秋毫无犯。 贼平,赏赉甚厚,悉分赐将士,师旋,囊装惟巾栉而已。 除留守上都。 先是,上都官买商旅之货,其直不即酬给,以故商旅不得归,至有饥寒死者。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。 有旨,出钞四百万贯偿之。 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,以严厉为政,部内肃然。 寻召拜御史中丞,朝廷惮之,风纪大振。 至元元年,拜中书平章政事。 首议罢科举,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。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,帝不允,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。 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,参政许有壬入争之。 太师伯颜怒曰:“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? ”有壬曰:“太师以彻里帖木儿宣力之故,擢置中书。 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师而听有壬,岂有壬权重于太师耶? ”伯颜意解。 有壬乃曰:“科举若罢,天下人才觖望。 ”伯颜曰:“举子多以赃败,又有假蒙古、色目名者。 ”有壬曰:“科举未行之先,台中赃罚无算,岂尽出于举子? 举子不可谓无过,较之于彼则少矣。 ”伯颜因曰:“举子中可任用者唯参政耳。 ”有壬曰:“若张梦臣、马伯庸、丁文苑辈皆可任大事。 又如欧阳元功之文章,岂易及邪? ”伯颜曰:“科举虽罢,士之欲求美衣美食者,皆能自向学,岂有不至大官者邪? ”有壬曰:“所谓士者,初不以衣食为事,其事在治国平天下耳。 ”伯颜又曰:“今科举取人,实妨选法。 ”有壬曰:“古人有言,立贤无方。 科举取士,岂不愈于通事、知印等出身者? 今通事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五名,岁余四百五十六人。 玉典赤、太医、控鹤,皆入流品。 又路吏及任子其途非一。 今岁自四月至九月,白身补官受宣者七十二人,而科举一岁仅三十余人。 太师试思之,科举于选法果相妨邪? ”伯颜心然其言,然其议已定,不可中辍,乃为温言慰解之,且谓有壬为能言。 有壬闻之曰:“能言何益于事! ”彻里帖木儿时在座,曰:“参政坐,无多言也。 ”有壬曰:“太师谓我风人劾平章,可共坐邪? ”彻里帖木儿笑曰:“吾固未尝信此语也。 ”有壬曰:“宜平章之不信也,设有壬果风人言平章,则言之必中矣,岂止如此而已。 ”众皆笑而罢。 翌日,崇天门宣诏,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辱之。 有壬惧及祸,勉从之。 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:“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。 ”有壬以为大耻,遂移疾不出。 初,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,会行科举,驿请考官,供张甚盛,心颇不平,故其入中书,以罢科举为第一事。 先论学校贡士庄田租可给怯薛衣粮,动当国者,以发其机,至是遂论罢之。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,那壁者,犹谓之彼也。 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,冒请珠袍等物。 于是台臣复劾其罪。 而伯颜亦恶其忤己,欲斥之。 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,人皆快之。 久之,卒于贬所。 至正二十三年,监察御史野仙帖木儿等辩其罪,可依寒食国公追封王爵定谥,加功臣之号,事不行。 纳麟纳麟,知曜之孙,睿之子也。 大德六年,纳麟以名臣子,用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荐,入备宿卫。 十年,除中书舍人。 至大四年,迁宗正府郎中。 皇庆元年,擢佥河南廉访司事。 延祐初,拜监察御史。 以言事忤旨,仁宗怒叵测,中丞朵儿只力救之,乃解。 又言风宪恃纠劾之权而受人赂者,宜刑而加流。 四年,迁刑部员外郎。 六年,出为河南行省郎中。 至治三年,入为都漕运使。 泰定中,擢湖南、湖北两道廉访使。 天历元年,除杭州路总管。 锄奸去蠹,吏畏民悦。 明年,改江西廉访使。 南昌岁饥,江西行省难于发粟。 纳麟曰:“朝廷如不允,我当以家赀偿之。 ”乃出粟以赈民,全活甚众。 平章政事把失忽都贪纵不法,纳麟劾罢之。 至顺元年,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。 元统初,召为刑部尚书,未至,改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。 寻升中丞。 至元元年,召拜中书参知政事,迁同知枢密院事。 寻出为江浙行省右丞,乞致仕,不允,除浙西廉访使,力辞不赴。 至正二年,除行宣政院使。 上天竺耆旧僧弥戒、径山耆旧僧惠洲,恣纵犯法,纳麟皆坐以重罪。 请行宣政院设崇教所,拟行省理问官,秩四品,以治僧狱讼,从之。 寻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。 三年,迁河南行省平章政事。 明年,入为中书平章政事。 七年,出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。 寻召拜御史大夫,所荐用御史,必老成更事者。 八年,进金紫光禄大夫,请老,不许,加太尉。 御史劾罢之。 退居姑苏。 十二年,江淮盗起,帝命为南台御史大夫。 纳麟承诏即起。 仍命兼太尉,设僚属,总制江浙、江西、湖广三省军马。 诏遣直省舍人海玉传旨尉谕之。 纳麟北面再拜曰:“臣虽耄老,敢不黾勉从事,尽余生以报陛下! ”至则修筑集庆城郭。 会江浙杭城失守,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失列门引兵往援,次于采石。 纳麟使止之曰:“闻杭贼易破不足忧,今宣城危急,先宜以兵救宣城。 ”乃调典瑞院使脱火赤率蒙古军应之,大破贼于堈下门,宣州以安。 已而贼陷徽州、广德、常州、宜兴、溧水、溧阳,蔓延丹阳、金坛、句容,略上元、江宁,游兵至钟山,集庆势甚危。 纳麟乃力疾治兵,部署士卒,命治书侍御史左答纳失理守城中,中丞伯家奴戍东郊。 是时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军和州,纳麟遣使求援。 也先帖木儿曰:“我奉命镇江北,不敢往援江东。 ”纳麟复遣监察御史郑鄈力促其行。 也先帖木儿引步骑度采石,至台城,入候纳麟疾。 纳麟喜,即以其故闻于朝。 已而也先帖木儿兵东趋秣陵,杀贼二千余人,平湖熟镇,尽复上元、江宁境,乘胜入溧阳、溧水,贼溃奔广德,其据龙潭、方山者奔常州。 时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、右丞佛家闾亦引兵来会。 所在群贼皆败北,州郡悉平。 十三年,纳麟固请谢事,从之,命太尉如故,乃退居庆元。 十六年九月,诏以江南行台移置绍兴,复以纳麟为御史大夫,仍太尉。 明年,移治绍兴。 十八年,赴召,由海道入朝,至黑水洋,阻风而还。 十九年,复由海道趋直沽。 山东俞宝率战舰断粮道,纳麟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,破其众于海口。 八月,抵京师。 帝遣使劳以上尊,皇太子亦馈酒脯。 而纳麟感疾日亟,卒于通州。 年七十有九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3:35:57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28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