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列传·卷十六 内容: 来阿八赤来阿八赤,宁夏人。 父术速忽里,归太祖,选居宿卫,继命掌膳事。 宪宗即位,大举伐宋,攻钓鱼山,命诸将议进取之计,术速忽里言于帝曰:“川蜀之地,三分我有其二,所未附者巴江以下数十州而已,地削势弱,兵粮皆仰给东南,故死守以抗我师。 蜀地岩险,重庆、合州又其藩屏,皆新筑之城,依险为固,今顿兵坚城之下,未见其利。 曷若城二城之间,选锐卒五万,命宿将守之,与成都旧兵相出入,不时扰之,以牵制其援师。 然后我师乘新集之锐,用降人为乡导,水陆东下,破忠、涪、万、夔诸小郡,平其城,俘其民,俟冬水涸,瞿唐三峡不日可下,出荆楚,与鄂州渡江诸军合势,如此则东南之事一举可定。 其上流重庆、合州,孤危无援,不降即走矣。 ”诸将曰“攻城则功在顷刻”,反以其言为迂,卒不用。 于是博选宿卫中材力可任用者,以阿八赤奉命往监元帅纽邻军,遏宋人援兵,驻重庆下流之铜罗峡,夹江据崖为垒。 宋都统甘顺自夔州溯流西上,乘舟来攻。 阿八赤预积薪于二垒,明火鼓噪,矢石如雨,顺流而进。 宋人力战不能支,退保西岸,敛兵自固。 黎明复至,阿八赤身率精兵,缘崖而下,战舰复进,宋人败走,杀伤数千人。 帝闻而壮之,赐银二铤。 宪宗崩,阿八赤从父倍道归燕。 世祖即位,问以川蜀之事,阿八赤历陈始末,诵其父前所言以对,世祖抚掌曰:“当时若从此策,东南其足平乎! 朕在鄂渚,日望上流之声势耳。 ”至元七年,南征襄樊,发河南、北器械粮储悉聚于淮西之义阳。 虑宋人剽掠,命阿八赤督运,二日而毕。 既还,世祖大悦,以银一铤赐之。 十四年,立尚膳院,授中顺大夫、同知尚膳院事。 十八年,佩三珠虎符,授通奉大夫、益都等路宣慰使、都元帅。 发兵万人开运河,阿八赤往来督视,寒暑不辍。 有两卒自伤其手,以示不可用,阿八赤檄枢密并行省奏闻,斩之以惩不律。 运河既开,迁胶莱海道漕运使。 二十一年,调同佥宣徽院事。 辽左不宁,复降虎符,授征东招讨使。 阿八赤招徕降附,期以自新,远近帖然。 二十二年,授征东宣慰使、都元帅。 皇子镇南王征交趾,授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,召见,世祖亲解衣衣之,并金玉束带及弓矢甲胄赐焉。 二十四年,改湖广等处行尚书省右丞,诏四省所发士马,俾阿八赤阅视。 九月,领中卫亲军千人,翊导皇子至思明州。 贼阻险拒守,于是选精锐与贼战于女儿关,斩馘万计,余兵弃关走。 于是大军深入,进至交州,陈日烜空其城而遁。 阿八赤曰:“贼弃巢穴而匿山海者,意待吾之敝而乘之耳。 将士多北人,春夏之交瘴疠作,贼弗就擒,吾不能持久矣。 今出兵分定其地,招降纳附,勿纵士卒侵掠,急捕日烜,此策之善者也。 ”时日烜屡遣使约降,欲以赂缓我师。 诸将皆信其说,且修城以居而待其至。 久之,军乏食,日烜不降,拥众据竹洞、安邦海口。 阿八赤率兵往攻之,屡与贼遇,昼夜迎战,贼兵败遁。 会将士多疫不能进,而诸蛮复叛,所得关厄皆失守,乃议班师。 选诸军步骑,命先启行,且战且行,日数十合。 贼据高险,射毒矢,将士裹疮以战,诸军护皇子出贼境,阿八赤中毒矢三,首项股皆肿,遂卒。 子寄僧,为水达达屯田总管府达鲁花赤。 乃颜叛,战于高丽双城。 调万安军达鲁花赤。 平黎蛮有功,迁雷州路总管,卒。 孙完者不花,同知潮州路总管府事;次秃满不花、也先不花、太不花。 纽璘(也速答儿附)纽璘,珊竹带人。 祖孛罗带,为太祖宿卫,从太宗平金,戍河南。 父太答儿,佐宪宗征阿速、钦察等国有功,拜都元帅。 岁壬子,率陕西西海、巩昌诸军攻宋,入蜀。 癸丑,与总帅汪田哥立利州。 甲寅,攻碉门、黎、雅等城。 乙卯,入重庆,获都统制张实。 是岁卒。 纽璘伟貌长身,勇力绝人,且多谋略,常从父军中。 丁巳岁,宪宗命将兵万人略地,自利州下白水,过大获山,出梁山军直抵夔门。 戊午,还钓鱼山,引军欲会都元帅阿答胡等于成都。 宋制置使蒲择之,遣安抚刘整、都统制段元鉴等,率众据遂宁江箭滩渡以断东路。 纽璘军至,不能渡,自旦至暮大战,斩首二千七百余级,遂长驱至成都。 帝闻,赐金帛劳之。 蒲择之命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,自将四川兵取成都。 会阿答胡死,诸王阿卜干与诸将脱林带等谋曰:“今宋兵日逼,闻我帅死,必悉众来攻,其锋不可当。 我军去朝廷远,待上命建大帅,然后御敌,恐无及已。 不若推纽璘为长,以号令诸将,出彼不意,敌可必破。 ”众然之,遂推纽璘为长。 璘率诸将大破宋军于灵泉山,乘胜追擒韩勇,斩之,蒲择之兵溃。 进围云顶山城,扼宋军归路。 其主将仓卒失计,遂以其众降。 城中食尽,亦杀其守将以降。 成都、彭、汉、怀、绵等州悉平,威、茂诸蕃亦来附。 纽璘奉金银、竹箭、银销刀,遣速哥入献。 帝赐黄金五十两,即军中真拜都元帅。 时纽璘军止二万,以五千命拜延八都鲁等守成都,自将万五千人从马湖趋重庆。 冬,帝进军至大获山,纽璘率步骑号五万,战船二百艘,发成都。 遣张威以五百人为前锋,水陆并进,谋锁重庆江,以绝吴、蜀之路,缚桥资州之口以济师。 千户暗都剌率舟师而下,纽璘将步骑而南,旌旗辎重百里不绝,鼓噪渡泸,放舟而东。 蒲择之以兵分道要遮,遇辄败之。 纽璘至涪,造浮桥,驻军桥南北,以杜宋援兵。 闻大军多虐疠,遣人进牛犬豕各万头。 明年春,朝行在所,还讨思、播二州,获其将一人。 宋将吕文焕攻涪浮桥,时新立成都,士马不耐其水土,多病死,纽璘忧之。 密旨督战,不得已出师,大败文焕军,获其将二人,斩之,遂班师。 文焕以兵袭其后,纽璘战却之。 中统元年,世祖即位,纽璘入朝,赐虎符及黄金五十两、白金二千五百两、马二匹。 纽璘遣梁载立招降黎、雅、碉门、岩州、偏林关诸蛮,得汉、番二万余户。 未几,诏速哥分西川兵及陕西诸军属纽璘,镇秦、巩、唐兀之地。 三年,宋将刘整以泸州降,吕文焕围之,诏以兵往援,文焕败走,遂徙泸州民于成都、潼川。 四年,为刘整所谮,征至上都,验问无状,诏释之。 还至昌平,卒。 子也速答儿。 也速答儿勇智类其父,至元十一年,入见世祖,以属行枢密院火都赤,使习兵事。 从围嘉定,以三千人至三龟、九顶山相地形势,败宋安抚昝万寿兵,斩首五百级,以功赐虎符,授六翼达鲁花赤。 昝万寿寻遣部将李立以嘉定、三龟、九顶、紫云诸城寨降。 又从行枢密副使忽敦率兵徇下流诸城,皆望风来附。 忽敦以兵二万会东川行枢密院合答围重庆,岁余不下,帝命行枢密副使不花代将。 不花将兵万余至城下,也速答儿率二十余骑攻其门。 宋都统赵安出战,也速答儿三入其军,再挟猛士以出。 大兵四集,斩首五百余级。 赵安开门降,制置使张珏遁,追至涪州擒之。 捷闻,帝赐玉带、钞五千贯,授西川蒙古军马六翼新附军招讨使,迁四川西道宣慰使,加都元帅。 罗氏鬼国亦奚不薛叛,诏以四川兵会云南、江南兵讨之。 至会灵关,亦奚不薛遣先锋阿麻、阿豆等将数万众迎敌,也速答儿驰入其军,挟阿麻、阿豆出,斩之。 亦奚不薛惧,率所部五万余户降。 以功拜西川等处行中书省右丞,加赐金帛鞍辔。 西南夷雄左、都掌蛮得兰右叛,诏以兵讨降之,改四川等处行枢密副使。 冬,乌蒙蛮阴连都掌蛮以叛,诏以兵会云南行院拜答力进讨。 也速答儿擒乌蒙蛮,帝赐玉带、织金服,迁蒙古军都万户,复赐银鼠裘,镇唐兀之地。 进同知四川等处行枢密院事,仍居镇。 成宗即位,拜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。 武宗时,由四川迁云南,加左丞相,仍为平章政事。 南征叛蛮,感瘴毒,还至成都卒。 弟八剌,袭为蒙古军万户。 八剌卒,次子拜延袭,拜四川行省左丞;长子南加台,官至四川行省平章政事。 阿剌罕阿剌罕,札剌儿氏。 祖拨彻,事太祖,为火而赤,又为博而赤,攻城掠地,数有战功。 太宗即位,仍以其职从征陇北、陕西,身先战士,死焉。 父也柳干,幼隶皇子岳里吉为卫士长。 岁乙未,从皇子阔出、忽都秃南征,累功授万户,迁天下马步禁军都元帅。 及大将察罕卒,也柳干领其职,拜诸翼军马都元帅,统大军攻淮东、西诸郡。 戊午,战死扬州。 阿剌罕袭为诸翼蒙古军马都元帅。 己未,从世祖渡江,至鄂而还。 世祖即位,从至末黎伯颜孛剌。 宗王阿里不哥称兵内向,阿剌罕以所部军击破阿蓝带儿、浑都海之兵于昔门秃,追至河西,以功赐金五十两。 中统三年,李璮叛,据济南,大军讨之。 阿剌罕与璮战于老仓口,败之。 璮伏诛,授都元帅,赐金虎符、银印。 至元四年春,改上万户,从都元帅阿术伐宋。 九月,师次襄阳西安阳滩,逆战宋兵,败之。 五年,大军围襄樊,阿剌罕守南面百丈山、漫河滩,兵累交,宋不能师。 十年春,樊城破,襄阳降。 十一年秋,丞相伯颜与阿术会师襄阳,遣阿剌罕率诸翼军攻郢、复诸州。 十月,夺郢州南门堡。 丞相伯颜、阿术亲率骑兵行视汉阳城壁,欲取汉口渡江。 宋人以精兵扼汉口,乃遣阿剌罕帅蒙古骑兵倍道兼行,击破沙芜堡,遂入江,取鄂州。 阿剌罕同断事官杨仁风东略寿昌,得米四十万斛,遂统左翼军顺流东下,沿江州郡悉降,乃抚辑其人民。 十二年六月,加昭毅大将军、蒙古汉军上万户,屯驻建康。 丞相伯颜受诏赴阙,以阿剌罕留治省事,拜中奉大夫、参知政事。 丞相伯颜还军中,分军为三道并进。 阿剌罕由西道趋溧水、溧阳,攻破银树东坝,至护牙山庆丰圬,败宋军,斩首七千级,又擒其将祝亮,并裨校七十二人,斩首三千级。 又与宋兵战,斩首七千级,逐其援兵退走数十里。 又败其都统等三人,斩首三千级。 破建平县,杀其守吏。 进攻广德军独松关。 先是,宋广德守张濡杀国信使廉希贤、严忠范等于独松关,及阿剌罕军次安吉州上柏镇,濡率兵来拒战,大败之,斩首二千级,生擒其副将冯翼,戮于军前。 濡遁走,追斩之。 十三年春,宋以国降,诏阿剌罕同左丞董文炳率高兴等,攻浙东温、台、衢、婺、处、明、越及闽中诸郡,降其运使、提刑等五百人。 追袭宋嗣秀王赵与〈木睪〉至安福县,与〈木睪〉以军三万来拒战,阿剌罕身先士卒,率高兴、撒里蛮等渡江,鏖战四十余里,斩其步帅观察使李世达,生擒与〈木睪〉及其将吏百八十人,悉斩之,获其铜印五、军资器仗无算。 泉州蒲寿庚降。 江南平,以参知政事佩金虎符,行江东宣慰使。 十四年,入觐,进资善大夫、行中书省左丞,俄迁右丞,仍宣慰江东。 十八年,召拜光禄大夫、中书左丞相、行中书省事,统蒙古军四十万征日本,行次庆元,卒于军中。 子拜降袭,累迁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,仍领本军万户。 拜降卒,弟也速迭儿袭,由左手蒙古军万户累迁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,兼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。 阿塔海阿塔海,逊都思人。 祖塔海拔都儿,骁勇善战,尝从太祖同饮黑河水,以功为千户。 父卜花袭职,卒。 阿塔海魁伟有大度,才略过人。 既袭千户,从大帅兀良合歹征云南,身先行阵。 师还,事世祖于潜邸。 至元九年,命驰驿督诸军攻襄阳。 襄阳下,第功授镇国上将军、淮西行枢密院副使。 筑正阳东西城。 五月霖雨,宋将夏贵乘淮水溢,来争正阳。 阿塔海率众御之,贵走,追至安丰城下而还。 拜中书右丞、行枢密院事。 渡江,与丞相伯颜军合。 克池州。 十二年,师次建康。 宋镇江摄守石祖忠遣使乞降。 扬州守将李庭芝闻之,遣兵突围出击。 阿塔海率师救之,宋兵望风退走。 时真、泰诸城尚为宋守,镇江地扼襟喉,城壁不固,阿塔海乃立木栅,以保障居民。 又分兵屯瓜洲,以绝扬州之援。 宋将张世杰、孙虎臣帅舟师陈于江中焦山下,其势甚张,阿塔海与平章阿术登南岸督诸军大破之。 宋殿帅张彦与平江都统刘师勇袭吕城,遣万户怀都击之,斩彦。 十月,并行枢密院于行中书省,仍以阿塔海为右丞。 克常州,降平江、嘉兴。 十三年正月,会兵临安,宋降,以其幼主、母后入觐。 诏复趋瓜洲,与阿术议淮南事宜,淮南平。 详见伯颜、阿术传。 十四年,授荣禄大夫、平章政事、行中书省事。 十五年二月,召赴阙,拜光禄大夫、行中书省左丞相,移治临安。 二十年,迁征东行省丞相,征日本。 遇风,舟坏,丧师十七、八。 二十二年,行同知沿江枢密院事。 二十三年,行江西中书省事,入朝。 二十四年,扈从征乃颜。 师还,奉朝请居京师。 二十六年十二月卒,年五十六,赠推忠翊运宣力功臣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太师、上柱国,追封顺昌郡王,谥武敏。 子阿里麻,江淮行枢密副使,累官至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御史大夫,卒。 唆都(百家奴)唆都,紥剌儿氏。 骁勇善战,入宿卫,从征花马国有功。 李璮叛山东,从诸王哈必赤平之。 还,言于朝曰:“郡县恶少年,多从间道鬻马于宋境,乞免其罪,籍为兵。 ”从之,得兵三千人。 以千人隶唆都,为千户,命守蔡州。 至元五年,阿术等兵围襄阳,命唆都出巡逻,夺宋金刚台寨、筲基窝、青涧寨、大洪山、归州洞诸隘。 尝猝遇宋兵千余,持羁勒欲窃马,唆都战败之,斩首三百级。 六年,宋将范文虎率舟师驻灌子滩,丞相史天泽命唆都拒却之。 升总管,分东平卒八百隶之。 九年,攻樊城,唆都先登,城遂破。 襄阳降,再与卒五千,赐弓矢、袭衣、金鞍、白金等物。 入见,升郢复等处招讨使。 十一年,移戍郢州之高港,败宋师,斩首三百级,获裨校九人。 从大军济江,鄂、汉降。 十二年,建康降,参政塔出命唆都入城招集,改建康安抚使。 攻平江、嘉兴,皆下之。 帅舟师会伯颜于阜亭山。 宋平,诏伯颜以宋主入朝,留参政董文炳守临安,令其自择可副者,文炳请留唆都,从之。 时衢、婺诸州皆复起兵,文炳谓唆都曰:“严州不守,临安必危,公往镇之。 ”至严方十日,衢、婺、徽连兵来攻,唆都战却之,获章知府等二十二人。 复婺州,败宋将陈路钤于梅岭下,斩首三千级。 又复龙游县。 攻衢州,衢守备甚严,唆都亲率诸军鼓噪登城,拔之,宋丞相留梦炎降。 攻处州,斩首七百级。 又攻建宁府松溪县、怀安县,皆下之。 十四年,升福建道宣慰使,行征南元帅府事,听参政塔出节制。 塔出令唆都取道泉州,泛海会于广州之富场。 将行,信州守臣来求援曰:“元帅不来,信不可守。 今邵武方聚兵观衅,元帅旦往,邵武兵夕至矣。 ”唆都告于众曰:“若邵武不下,则腹背受敌,岂独信不可守乎! ”乃遣周万户等往招降之。 唆都趋建宁,遇宋兵于崇安,军容甚盛。 令其子百家奴及杨庭璧等数队夹击之,范万户以三百人伏祝公桥,移剌答以四百人伏北门外。 庭璧陷阵深入,宋兵败走,伏兵起,邀击之,斩首千余级。 宋丞相文天祥、南剑州都督张清合兵将袭建宁,唆都夜设伏败之。 转战至南剑,败张清,夺其城。 至福州,王积翁以城降。 攻兴化军,知军陈瓒乞降,复闭城拒守。 唆都临城谕之,矢石雨下。 乃造云梯炮石,攻破其城。 巷战终日,斩首三万余级,获瓒,支解以徇。 至漳州,漳州亦拒守,先遣百家奴往会塔出,留攻之,斩首数千级,知府何清降。 攻潮州,知府马发不降,唆都恐失富场之期,乃舍之而去。 十五年,至广州,塔出令还攻潮。 发城守益备,唆都塞堑填濠,造云梯、鹅车,日夜急攻。 发潜遣人焚之,二十余日不能下,唆都令于众曰:“有能先登者拜爵,已仕者增秩。 ”总管兀良哈耳先登,诸将继之,战至夕,宋兵溃,潮州平。 进参知政事,行省福州。 征入见,帝以江南既定,将有事于海外,升左丞,行省泉州,招谕南夷诸国。 十八年,改右丞,行省占城。 十九年,率战船千艘,出广州,浮海伐占城。 占城迎战,兵号二十万。 唆都率敢死士击之,斩首并溺死者五万余人。 又败之于大浪湖,斩首六万级。 占城降,唆都造木为城,辟田以耕。 伐乌里、越里诸小夷,皆下之,积谷十五万以给军。 二十一年,镇南王脱欢征交趾,诏唆都帅师来会,败交趾兵于清化府,夺义安关,降其臣彰宪、昭显。 脱欢命唆都屯天长以就食,与大营相距二百余里。 俄有旨班师,脱欢引兵还,唆都不知也。 交趾使人告之,弗信,及至大营,则空矣。 交趾遮之于乾满江,唆都战死。 事闻,赠荣禄大夫,谥襄愍。 子百家奴。 百家奴至元五年从元帅阿术攻襄阳,筑新城,数立功。 七年,以质子从郡王合达,败宋兵于灌子滩。 八年夏四月,宋殿帅范文虎等督促粮运,输之襄阳,昼夜不绝。 百家奴乘战船顺流至鹿门山,欲塞宋粮道,出击范文虎军,累获战功,于是河南行省命为管军总把。 后隶丞相伯颜麾下,擢为知印。 从攻鄂州,宋都统赵五帅诸军来迎战,百家奴深入却敌,身被数疮。 攻沙洋,立云梯于东角楼,登城力战,破之,夺其旗帜、弓矢、衣甲。 攻新城,先登,拔之,宋将王安抚弃城宵遁。 伯颜以百家奴前后战功上闻,世祖大悦,曰:“此人之名,朕心不忘,兵还时大用之,朕不食言也。 今且以良家女及银碗一赐之,以为左验。 ”从围汉阳,自沙武口曳船入江。 宋制置夏贵来迎战,百家奴与暗答孙突入敌阵击之,宋兵奔溃,遂登江南岸,获其战船、器甲甚多。 转战至黄州,会日暮,追击夏贵至白虎山,夜分乃还。 未几,复攻破金牛坝。 十二年春正月,与千户薛赤干取鸡笼洞,还至瑞昌县,遇夏贵溃兵,复击败之。 是时,宋遣兵救瑞昌,未至而县已下矣。 复击宋救兵,得宋所执北兵五人来归。 围江州,宋安抚吕师夔以城降。 东定池州,击宋平章贾似道及孙虎臣于丁家洲,追逐百里余,夺战船五艘及旗帜器甲,擒宋统制王文虎,因定黄池。 略地宣州,百家奴为前锋,与敌兵战喃呢湖,败之,夺其战船三百艘。 太平州亦望风款附。 其父唆都因说下建康。 于是伯颜令谒只里论诸将功。 遂赏百家奴银二锭以旌之,仍命为管军总把。 俄从伯颜入朝,加进义校尉,赐银符,为管军总把。 攻丹阳、吕城,破常州,皆有功。 至苏州,宋守臣王安抚以城降。 秀州、湖州皆不烦兵而下。 诸军乘胜直趋临安,宋主出降。 十三年,领新附军守镇江。 未几,复从平章博鲁欢攻泰、寿二州,中疮,遂罢攻。 后数日,与万户叶了虔将兵攻泰州新城,百家奴力疾先登,破之,复被两疮。 已而从阿术攻下扬州诸郡,得宋制置李庭芝、都统姜才,以功升武略将军,赐金符,为管军总管,镇高邮白马湖。 是时,行省以百家奴袭父唆都郢复州招讨使、建康宣抚使,仍领本翼军。 顷之,徇地福建,行定衢、婺、信等州城邑。 至新安县,击斩宋赵监军、詹知县,擒江通判。 道与畲军遇,疾战败之。 鼓行而东,沈安抚以建宁府降。 攻陷南剑州,张清、聂文庆遁去。 闽清、怀安二县传檄而定。 至福州,谕以威德,王安抚率众出降。 攻破兴化,擒陈安抚及白牒都统。 别击东华乡。 张世杰军于泉州,俄领诸军乘战船入海,追逐张世杰于惠州甲子门。 进至同安县答关寨,濒海县镇悉招谕下之。 白望丹、五虎陈以战船三千余艘来降。 冬十二月,宋二王遣倪宙奉表诣军门降,遂进兵至广州,诸郡县以次降附。 明年春正月,振旅而还,复攻下德胜等寨。 至蒲仙江,聂文庆复败走。 攻潮州,破之,诛马发等数人,广东遂平。 三月,引宙奉降表来朝,未至,授昭勇大将军,赐虎符,管军万户。 七月,遂朝于上都,升镇国上将军、海外诸蕃宣慰使,兼福建道市舶提举,仍领本翼军守福建,俄兼福建道长司宣慰使都元帅。 是时,福建多水灾,百家奴出私钱市米以赈,贫民全活者甚众。 十七年,朝京师,加正奉大夫、宣慰使、都元帅。 二十二年,从父唆都征交趾,唆都力战死之,百家奴遂与脱欢引兵薄交趾境,水陆转战,战辄有功。 二十五年,驿召至南京宣慰司,命括五路民马。 二十七年,除建康路总管。 武宗即位,迁镇江路总管。 至大四年,金疮发,卒于家。 李恒李恒,字德卿,其先姓于弥氏,唐末赐姓李,世为西夏国主。 太祖经略河西,有守兀纳剌城者,夏主之子也,城陷不屈而死。 子惟忠,方七岁,求从父死,主将异之,执以献宗王合撒儿,王留养之。 及嗣王移相哥立,惟忠从经略中原,有功。 淄川王分地,以惟忠为达鲁花赤,佩金符。 惟忠生恒,恒生有异质,王妃抚之犹己子。 中统三年,命恒为尚书断事官,恒以让其兄。 李璮反涟海,恒从其父弃家入告变,璮怒,系恒阖门狱中。 璮诛,得出。 世祖嘉其功,授淄莱路奥鲁总管,佩金符,并偿其所失家资。 至元七年,改宣武将军、益都淄莱新军万户,从伐宋。 襄阳守将吕文焕时出拒敌,殿帅范文虎复援之。 恒率本军筑堡万山扼城西,绝其陆路。 文焕等又以渔舟渡汉水窥伺军形,恒设伏败之,水路亦绝,遂进攻樊城。 十年春,恒以精兵渡汉,自南面先登,樊城破,襄阳亦降。 捷闻,帝赐以宝刀,迁明威将军,佩金虎符。 十一年,丞相伯颜大会师襄阳,进至郢州。 宋以舟师截汉水,伯颜由唐港入汉,舍郢而进攻沙洋、新城,留恒为后拒,败其追兵。 至阳罗堡,宋制置夏贵遣其子松来逆战,恒先陷阵,额中流矢,伯颜止之,恒战益力,卒射松杀之。 诸军渡江,恒与宋兵战,自寅至申,夏贵败走,鄂州、汉阳俱下。 以功迁宣威将军,赐白金五百两。 遂从伯颜东下。 十二年春,宋将高世杰复窥汉、沔,乃遣恒还守鄂州。 时豪民聚众侵江陵,省命恒往讨之,恒敛兵不动,但谕使出降,得生口十余万,悉纵为民;仍禁军毋得虏掠,馈献充积一无所受。 十二年,从右丞阿里海牙至洞庭,擒高世杰。 下岳州,进攻沙市,拔之。 宋制置高达以江陵降,留恒镇守。 传檄归、峡、辰、沅、靖、澧、常德诸州,皆下。 未几,徙镇常德,以扼湖南之冲。 俄有诏分三道出师,以恒为左副都元帅,从都元帅逊都台出江西。 九月,开府于江州。 师次建昌县,擒都统熊飞。 遂围隆兴,转运使刘盘请降,恒察其诈,密为之备。 盘果以锐兵空至,恒击败之,杀获殆尽,盘乃降。 下抚、瑞、建昌、临江。 军中有得宋相文天祥与建昌故吏民书,恒焚之,人心乃安。 进攻吉州,知州周天骥降,遂定赣、南安。 广东经略徐直谅奉蜡书纳其所部十四郡,前江西制置黄万石亦以邵武降。 隆兴帅府诬富民与敌连,已诛百三十家,恒还,审其非罪,尽释之。 宋丞相陈宜中及其大将张世杰立益王鸑于闽中,郡县豪杰争起兵应之。 恒遣将破吴浚兵于南丰。 世杰遣都统张文虎与浚合兵十万,期必复建昌。 恒复遣将败之兜港。 浚走从文天祥于瑞金,又破之,天祥走汀州。 遣镇抚孔遵追之,并破赵孟瀯军,取汀州。 元帅府罢,授昭勇大将军、同知江西宣慰司事,加镇国上将军,迁福建宣慰使,改江西宣慰使。 天祥复取汀州,兵出兴国县,连破诸邑,围赣州尤急。 或言天祥坟墓在吉州者,若遣兵发之,则必下矣。 恒曰:“王师讨不服耳,岂有发人坟墓之理! ”乃分兵援赣,自率精兵潜至兴国。 天祥走,追至空坑,获其妻女,擒招讨使赵时赏已下二十余人,降其众二十万。 有旨令与右丞阿里罕、左丞董文炳合兵追益王。 众议所向,皆谓宜趋福建,恒曰:“不可。 若诸军俱在福建,彼必窜广东,则梅岭、江西非我有矣,宜从广东夹攻之。 ”众以为然。 兵至梅岭,果与宋兵遇,出其不意败之,乃遁走碙)州。 十四年,拜参知政事,行省江西。 十五年,益王殂,其枢密张世杰、陆秀夫等复立卫王昺,守广东诸郡,诏以恒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经略之。 恒进兵取英德府、清远县,败其制置凌震、运使王道夫,遂入广州,世杰等移屯崖山。 时都元帅张弘范舟师未至,恒按兵不动,分遣诸将略定梅、循诸州。 凌震等复抵广州,恒击败之,皆弃舟走,赴水死,夺其船三百艘,擒将吏宋迈以下二百余人,又破其余军于茭塘越。 十六年二月,弘范至自漳州,直指崖山,恒率所部赴之。 张世杰集海舰千余艘,贯以巨索,为栅以自固。 恒遣断其汲路,其势日迫,谕降不可,乃阵于船尾,由北面逆行,捣其栅。 索绝,世杰犹死战,自朝至晡,弘范督南面诸军合击,大败之。 陆秀夫先沉妻子于海,乃抱卫王赴海死。 从死者十余万人。 获其金玺、后宫及文武之臣。 其大将翟国秀、凌震等皆解甲降。 焚溺之余,尚得八百余艘。 是日,黑气如雾,有乘舟南遁者,恒以为卫王,追至高、化,询之降人,始知卫王已死,遁者乃世杰也。 世杰继亦溺死于海陵港。 岭海悉平,功成入觐,帝赏劳甚厚,将士预赐宴者二百余人。 十七年,拜资善大夫、中书左丞,行省荆湖。 掠民为奴婢者,禁之;常德、澧、辰、沅、靖五郡之饥者,赈之;猎户之籍于官者,奏请一千户之外,悉放散之。 十九年,乞解军职,乃命其长子同知江西宣慰司事散木袭为本军万户。 占城之役,恒奉旨给其粮饷器械、海舰百艘,久留瘴乡,冒疾而还。 俄有诏命恒从皇子镇南王征交趾,结筏渡海,夺天长府。 交趾遂空其国,航海而遁。 恒封其宫庭府库,追袭于海洋,败之,得船二百艘,几获其世子。 会盛夏,军中疾作,霖潦暴涨,浸濯营地。 议者谓交趾且降,请班师,恒弗能夺,遂还。 蛮兵追败后军,王乃改命恒殿后,且战且行。 毒矢贯恒膝,一卒负恒而趋。 至思明州,毒发,卒,年五十。 后赠银青荣禄大夫、平章政事,谥武愍;再赠推忠靖远功臣、太保、仪同三司,追封滕国公。 子散木,江西行省平章政事;囊加真,益都淄莱万户;逊都台,同知湖南宣慰使司事。 孙薛彻干,兵部侍郎;薛彻秃,益都般阳万户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3:34:32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28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