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志·卷十五 内容: ◎地理五江浙等处行中书省,为路三十、府一、州二,属州二十六,属县一百四十三。 (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,水站八十二处。)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杭州路,(上。)唐初为杭州,后改余杭郡,又仍为杭州。 五代钱镠据两浙,号吴越国。 宋高宗南渡,都之,为临安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平江南,立两浙都督府,又改为安抚司。 十五年,改为杭州路总管府。 二十一年,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,改曰江浙行省。 本路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,口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。 (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。)领司二、县八、州一。 左、右录事司。 (宋高宗建炎三年,迁都杭州,设九厢。 元至元十四年,分为四隅录事司。 泰定二年,并为左右二录事司。)县八钱塘,(上。)仁和,(上。 与钱塘分治城下。)余杭,(中。)临安,(中。)新城,(中。)富阳,(中。)于潜,(中。)昌化。 (中。)州一海宁州,(中。)唐以来为盐官县。 元元贞元年,以户口繁多,升为盐官州。 (是年,升江南平阳等县为州,以户为差,户至四万五万者为下州,五万至十万者为中州。 凡为中州者二十八,下州者十五。)泰定四年,海圮盐官。 天历二年,改海宁州。 海宁东南皆滨巨海,自唐、宋常有水患,大德、延祐间亦尝被其害。 泰定四年春,其害尤甚,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往治之,沿海三十余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,木柜四百七十余,工役万人。 文宗即位,水势始平,乃罢役,故改曰海宁云。 湖州路,(上。)唐改吴兴郡,又改湖州。 宋改安吉州。 至元十三年,升湖州路。 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。 (抄籍户口数阙,用至顺钱粮数。)领司一、县五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(旧设东西南北四厢。 至元十三年,立总督四厢。 十四年,改录事司。)县五乌程,(上。)归安,(上。 与乌程皆为倚郭。)安吉,(中。)德清,(下。)武康。 (中。)州一长兴州,(中。)唐为绥州,又更名雉州,又为长城县。 朱梁改曰长兴。 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,升为州。 嘉兴路,(上。)唐为嘉兴县。 石晋置秀州。 宋为嘉禾郡,又升嘉兴府。 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,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。 领司一、县一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(旧置厢官,元初改为兵马司。 至元十四年,置录事司。)县一嘉兴。 (上。 倚郭。)州二海盐州,(中。)唐为县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崇德州,(中。)石晋置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平江路,(上。)唐初为苏州,又改吴郡,又仍为苏州。 宋为平江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。 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,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。 领司一、县二、州四。 录事司。 县二吴县,(上。)长洲。 (上。 与吴县并为倚郭。)州四昆山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常熟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吴江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嘉定州,(中。)本昆山县地,宋置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常州路,(上。)唐初为常州,又改晋陵郡,又复为常州,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。 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二,口一百二万一十一。 领司一、县二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县二晋陵,(中。 倚郭。)武进。 (中。 倚郭。)州二宜兴州,(中。)唐义兴县。 宋改义为宜。 元至元十五年,升宜兴府。 二十年,仍为县。 二十一年,复升为府,仍置宜兴县以隶之。 元贞元年,府县俱废,止立宜兴州。 无锡州,(中。)唐无锡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镇江路,(下。)唐润州,又改丹阳郡,又为镇海军。 宋为镇江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升为镇江路。 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,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。 领司一、县三。 录事司。 县三丹徒,(中。 倚郭。)丹阳,(中。)金坛。 (中。)建德路,(上。)唐睦州,又为严州,又改新定郡。 宋为建德军,又为遂安军,后升建德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改建德府安抚司。 十四年,改建德路。 户一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,口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。 领司一、县六。 录事司。 县六建德,(中。 倚郭。)淳安,(中。)遂安,(下。)桐庐,(中。)分水,(中。)寿昌。 (中。)松江府,唐为苏州属邑。 宋为秀州属邑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华亭府。 十五年,改松江府,仍置华亭县以隶之。 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。 (至顺钱粮数。)领县二:华亭,(上。 倚郭。)上海。 (上。 本华亭县地,至元二十七年,以户口繁多,置上海县,属松江府。)江阴州,(上。)唐初为暨州,后为江阴县,隶常州。 宋为军。 元至元十二年,依旧置军,行安抚司事。 十四年,升为江阴路总管府,今降为江阴州。 户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,口三十万一百七十七。 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(元治婺州,大德六年移治庆元。)庆元路,(上。)唐为鄞州,又为明州,又为余姚郡。 宋升庆元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改置宣慰司。 十四年,改为庆元路总管府。 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,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。 领司一、县四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县四鄞县,(上。 倚郭。)象山,(中。)慈溪,(中。)定海。 (中。)州二奉化州,(下。)唐析鄮县地置奉化县,隶明州。 元元贞元年,升为奉化州,隶庆元。 昌国州,(下。)宋置昌国县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州,仍置昌国县以隶之。 后止立昌国州,隶庆元。 衢州路,(上。)本太末地,唐析婺州之西境置衢州,又改信安郡,又改为衢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,改衢州路总管府。 户一十万八千五百六十七,口五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。 领司一、县五。 录事司。 县五西安,(中。 倚郭。)龙游,(上。)江山,(下。)常山,(下。 宋改信安,今复旧名。)开化。 (中。)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婺州路,(上。)唐初为婺州,又改东阳郡。 宋为保宁军。 元至元十三年,改婺州路。 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八,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。 领司一、县六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县六金华,(上。 倚郭。)东阳,(上。)义乌,(上。)永康,(中。)武义,(中。)浦江。 (中。)州一兰溪州,(下。)本金华之西部三河戍,唐析置兰溪县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,升州。 绍兴路,(上。)唐初为越州,又改会稽郡,又仍为越州。 宋为绍兴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改绍兴路。 户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四,口五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八。 领司一、县六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县六山阴,(上。)会稽,(中。 与山阴俱倚郭。 有会稽山为南镇。)上虞,(上。)萧山,(中。)嵊县,(上。)新昌。 (中。)州二余姚州,(下。)唐余姚县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诸暨州,(下。)宋诸暨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温州路,(上。)唐初为东嘉州,又改永嘉郡,又为温州。 宋升瑞安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置温州路。 户一十八万七千四百三,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。 领司一、县二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县二永嘉,(上。 倚郭。)乐清。 (下。)州二瑞安州,(下。)唐瑞安县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平阳州,(下。)唐平阳县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台州路,(上。)唐初为海州,复改台州,又改临海郡,又为德化军,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三年,置安抚司。 十四年,改台州路总管府。 户一十九万六千四百一十五,口一百万三千八百三十三。 领司一、县四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县四临海,(上。 倚郭。)仙居,(上。)宁海,(上。)天台。 (中。)州一黄岩州,(下。)唐为县,宋因之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处州路,(上。)唐初为括州,又改缙云郡,又为处州,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三年,立处州路总管府。 户一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,口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二。 领司一、县七。 录事司。 县七丽水,(中。 倚郭。)龙泉,(中。)松阳,(中。)遂昌,(中。)青田,(中。)缙云,(中。)庆元。 (中。)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宁国路,(上。)唐为宣州,又为宣城郡,又升宁国军。 宋升宁国府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宁国路总管府。 户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,口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。 领司一、县六。 录事司。 (旧立四厢,元至元十四年,废四厢创立。)县六宣城,(上。 倚郭。)南陵,(中。)泾县,(中。)宁国,(中。)旌德,(中。)太平。 (中。)徽州路,(上。)唐歙州。 宋改徽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徽州路。 户一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一,口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。 领司一、县五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(旧设四厢,至元十四年改置。)县五歙县,(上。 倚郭。)休宁,(中。)祈门,(中。)黟县,(下。)绩溪。 (中。)州一婺源州,(下。)本休宁县之回玉乡,唐析之置婺源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饶州路,(上。)唐改鄱阳郡,仍改饶州,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饶州路总管府。 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,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。 领司一、县三、州三。 录事司。 (旧设三厢,至元十四年改立。)县三鄱阳,(上。 倚郭。)德兴,(上。)安仁。 (中。)州三余干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浮梁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乐平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集庆路,(上。)唐武德初,置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。 后复为蒋州,罢行台,移扬州江都,改金陵曰白下,以其地隶润州。 贞观中,更白下曰江宁。 至德中,置江宁郡。 乾元中,改升州。 其后杨氏有其地,改为金陵府。 南唐李氏又改为江宁府。 宋平南唐,复为升州。 仁宗以升王建国,升建康军。 高宗改建康府,建行都,又为沿江制置司治所。 元至元十二年归附。 十四年,升建康路。 初立行御史台于扬州,既而徙杭州,又徙江州,又还杭州;二十三年,自杭州徙治建康。 天历二年,以文宗潜邸,改建康路为集庆路。 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,口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。 领司一、县三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县三上元,(中。 倚郭。)江宁,(中。 倚郭。)句容。 (中。)州二溧水州,(中。)唐以来皆为县,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溧阳州,(中。)唐以来并为县,元至元十六年,升为溧阳路。 二十七年,复降为县,后复升为州。 太平路,(下。)唐置南豫州。 宋为太平州。 至元十四年,升为太平路。 户七万六千二百二,口四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一。 领司一、县三。 录事司。 (旧设四厢,至元十四年改立。)县三当涂,(中。 倚郭。)芜湖,(中。)繁昌。 (下。)池州路,(下。)唐于秋浦县置池州,后废,以县隶宣州,未几复置。 宋仍为池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路。 户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,口三十六万六千五百六十七。 领司一、县六。 录事司。 县六贵池,(下。 倚郭。 即秋浦县,吴改为贵池。)青阳,(下。)建德,(下。)铜陵,(下。)石埭,(中。)东流。 (下。)信州路,(上。)唐乾元以前,为衢、饶、抚、建四州之地。 乾元元年,始割衢之玉山、常山,饶之弋阳及抚、建二州之地置信州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路。 户一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,口六十六万二千二百五十八。 领司一、县五。 录事司。 县五上饶,(上。 倚郭。)玉山,(中。)弋阳,(中。)贵溪,(中。)永丰。 (中。)广德路,(下。)唐初,以绥安县置桃州,后废州,改绥安为广德县。 宋为广德军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为路。 户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三,口三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。 领司一、县二。 录事司。 县二广德,(中。 倚郭。)建平。 (中。)铅山州,(中。)本建、抚二州之地,山产铜铅。 后唐析上饶、弋阳五乡为铜场,继升为县,属信州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二十九年,割上饶之乾元、永乐二乡,弋阳之新政、善政二乡来属,升为铅山州,直隶行省。 户二万六千三十五。 (至顺钱粮数。)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(大德元年立。)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福州路,(上。)唐为闽州,后改福州,又为长乐郡,又为威武军。 宋为福建路。 元至元十五年,为福州路。 十八年,迁泉州行省于本州。 十九年,复还泉州。 二十年,仍迁本州。 二十二年,并入杭州。 户七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,口三百八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七。 领司一、县九、州二。 州领二县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五年,行中书省于在城十二厢分四隅,置录事司。 十六年,并其二,置东西二司。 二十年,复并为一。)县九闽县,(中。 倚郭。)侯官,(中。 倚郭。)怀安,(中。)古田,(上。)闽清,(中。)长乐,(中。)连江,(中。)罗源,(中。)永福。 (中。)州二福清州,(下。)唐析长乐八乡置万安县,又改福唐,又改福清。 元元贞元年升为州。 福宁州,(上。)唐长溪县,元升为福宁州。 领二县:宁德,(中。)福安。 (中。)建宁路,(下。)唐初为建州,又改建安郡。 宋升建宁军。 元至元二十六年,升为路。 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,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。 领司一、县七。 录事司。 县七建安,(中。)瓯宁,(中。 与建安俱倚郭。)浦城,(中。)建阳,(中。)崇安,(中。)松溪,(下。)政和。 (下。)泉州路,(上。)唐置武荣州,又改泉州。 宋为平海军。 元至元十四年,立行宣慰司,兼行征南元帅府事。 十五年,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,升泉州路总管府。 十八年,迁行省于福州路。 十九年,复还泉州。 二十年,仍迁福州路。 户八万九千六十,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。 领司一、县七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五年,立南北二司。 十六年,并为一。)县七晋江,(中。 倚郭。)南安,(中。)惠安,(下。)同安,(下。)永春,(下。)安溪,(下。)德化。 (下。)兴化路,(下。)宋置太平军,又改兴化军,先治兴化,后迁莆田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兴化路。 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,口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。 领司一、县三。 录事司。 县三莆田,(中。 宋置兴化军,迁治莆田。 元至元十三年,割左右二厢属录事司,县如故。)仙游,(下。)兴化。 (下。 军治元在此,后移于莆田,此县为属邑。)邵武路,(下。)唐邵武县,属建州。 宋置邵武军。 元至元十三年,为邵武路。 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,口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。 领司一、县四。 录事司。 县四邵武,(中。 倚郭。)光泽,(中。)泰宁,(中。)建宁。 (中。)延平路,(下。)五代为延平镇,王延政始以镇为镡州。 南唐置剑州。 宋以利州路亦有剑州,乃称此为南剑州。 元至元十五年,升南剑路,后改延平路。 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,口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。 领司一、县五。 录事司。 县五南平,(中。 倚郭。)尤溪,(中。)沙县,(中。)顺昌,(中。)将乐。 (中。)汀州路,(下。)唐开福、抚二州山洞置州,治新罗,后改临汀郡,又仍为汀州。 宋隶福建路。 元至元十五年,升为汀州路。 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,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。 领司一、县六。 (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顷。)录事司。 县六长汀,(中。 倚郭。)宁化,(中。)清流,(下。)莲城,(下。)上杭,(下。)武平。 (下。)漳州路,(下。)唐析闽州西南境置,后改漳浦郡,又复为漳州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六年,升漳州路。 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,口一十万一千三百六。 领司一、县五。 (本路屯田二百五十顷。)录事司。 县五龙溪,(下。 倚郭。)漳浦,(下。)龙岩,(下。)长泰,(下。)南靖。 (下。 本南胜,改今名。)江西等处行中书省,为路一十八、州九,属州十三,属县七十八。 (本省马站八十五处,水站六十九处。)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龙兴路,(上。)唐初为洪州,又为豫章郡,又仍为洪州。 宋升隆兴府。 元至元十二年,设行都元帅府及安抚司,仍领南昌、新建、丰城、进贤、奉新、靖安、分宁、武宁八县,置录事司。 十四年,改元帅府为江西道宣慰司,本路为总管府,立行中书省。 十五年,立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,移省于赣州。 十六年,复还隆兴。 十七年,并入福建行省,止立宣慰司。 十九年复立,罢宣慰司,隶皇太子位。 二十一年,改隆兴府为龙兴。 二十三年,丰城县升富州,武宁县置宁州,领武宁、分宁二县。 大德五年,以分宁县置宁州,武宁县隶龙兴路。 户三十七万一千四百三十六,口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七百四十四。 (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。)领司一、县六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(宋以南昌、新建二县分置九厢。 元至元十三年,废城内六厢,置录事司。)县六南昌,(上。 倚郭。 至元二十年,割录事司所领城外二厢、东南两关来属。)新建,(上。 倚郭。)进贤,(中。)奉新,(中。)靖安,(中。)武宁。 (中。 至元二十三年,置宁州,县为倚郭。 大德五年,于分宁县置宁州,武宁直隶本路。)州二富州,(上。)本富城县,又曰丰城。 唐自丰水之西徙治章水东,即今治所。 宋属隆兴府。 元至元十九年,隶皇太子位。 二十三年,升为富州。 宁州,(中。)唐分宁县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二十三年,于武宁县置宁州,武宁为倚郭县。 大德八年,割武宁直隶本路,遂徙州治于分宁。 吉安路,(上。)唐为吉州,又为庐陵郡。 宋升为上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吉州路总管府,置录事司,领一司、八县。 元贞元年,吉水、安福、太和、永新四县升州,改吉州为吉安路。 户四十四万四千八十三,口二百二十二万四百一十五。 领司一、县五、州四。 (大德二年,吉、赣立屯田。)录事司。 县五庐陵,(上。 倚郭。)永丰,(上。)万安,(中。)龙泉,(中。)永宁。 (下。 至顺间,分永新州立。)州四吉水州,(中。)旧为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安福州,(中。)唐初以县置颍州,后废,复为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太和州,(下。)唐初置南平州,后废为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永新州,(下。)唐为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瑞州路,(上。)唐改建成县曰高安,即其地置靖州,又改筠州。 宋为高安郡,又改瑞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瑞州路,领一司、三县。 元贞元年,升新昌县为州。 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二,口七十二万二千三百二。 领司一、县二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四年始立。)县二高安,(上。 倚郭。)上高。 (中。)州一新昌州,(下。)唐为建成县,属靖州,后省入高安。 宋割高安、上高二县地,升盐步镇为新昌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袁州路,(上。)唐为袁州,又为宜春郡。 元至元十三年,置安抚司。 十四年,改总管府,领四县,设录事司,隶湖南行省。 十九年,升路,隶江西行省。 元贞元年,萍乡县升州。 户一十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三,口九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。 领司一、县三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三年,设兵马司。 十四年,改录事司。)县三宜春,(上。 倚郭。)分宜,(上。)万载。 (中。)州一萍乡州,(中。)本为县。 元贞元年升州。 临江路,(上。)唐改建成为高安,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。 南唐升镇为清江县,属洪州,后又属筠州。 宋即清江县置临江军,隶江南西道。 元至元十三年,隶江西行都元帅府。 十四年,改临江路总管府。 元贞元年,新淦、新喻二县升州。 户一十五万八千三百四十八,口七十九万一千七百四十。 领司一、县一、州二。 录事司。 (宋隶都监司。 元至元十三年,设兵马司。 十五年,改录事司。)县一清江。 (上。 宋即县治置临江军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军为路,而县为倚郭。)州二新淦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新喻州,(中。)唐以来为县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抚州路,(上。)唐初为抚州,又为临川郡,又仍为抚州。 元至元十二年,复为抚州。 十四年,升抚州路总管府。 户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五,口一百九万二千二百七十五。 领司一、县五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四年,废宋三厢立。)县五临川,(上。)崇仁,(上。)金溪,(上。)宜黄,(中。)乐安。 (中。)江州路,(下。)唐初为江州,又改浔阳郡,又仍为江州。 宋为定江军。 元至元十二年,置江东西宣抚司。 十三年,改为江西大都督府,隶扬州行省。 十四年,罢都督府,升江州路,隶龙兴行都元帅府,后置行中书省,江州直隶焉。 十六年,隶黄蕲等路宣慰司。 二十二年,复隶行省。 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十七,口五十万三千八百五十二。 领司一、县五。 录事司。 (宋隶都监司。 元至元十二年,设兵马司。 十四年,置录事司。)县五德化,(中。 唐浔阳县。)瑞昌,(中。)彭泽,(中。)湖口,(中。)德安。 (中。)南康路,(下。)唐属江州。 宋置南康军,治星子县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南康路,隶江淮行省。 二十二年,割属江西,领一司、三县。 户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,口四十七万八千三百九十。 领司一、县二、州一。 录事司。 县二星子,(下。 南康治所。)都昌。 (上。)州一建昌州,(下。)唐初置南昌州,后废,属洪州。 宋属南康军。 元元贞元年升州。 赣州路,(上。)唐初为虔州,又为南康郡,又仍为虔州。 宋改赣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升赣州路总管府。 十五年,设录事司,领一司、十县,隶江西省。 二十四年,并龙南入信丰,安远入会昌。 大德元年,宁都、会昌二县升州,割瑞金隶会昌。 至大三年,复置龙南、安远二县,属宁都。 户七万一千二百八十七,口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四十八。 领司一、县五、州二。 州领三县。 (本路屯田五百一十余顷。)录事司。 县五赣县,(上。 州治所。)兴国,(中。)信丰,(下。)雩都,(下。)石城。 (下。)州二宁都州,(下。)唐为县。 元大德元年,升宁都州。 领二县:龙南,(下。 至元二十四年,并入信丰县。 至大三年复置。)安远。 (下。 至元二十四年,省入会昌县。 至大三年复置。)会昌州,(下。)本雩都地。 唐属虔州。 宋升县之九州镇为会昌县,复升为军。 元大德元年,升会昌州。 领一县:瑞金。 (下。 旧属虔州,大德元年来属。)建昌路,(下。)本南城县,属抚州。 南唐升建武军。 宋升建昌军。 元至元十四年,改建昌路总管府,割南城置录事司。 十九年,南丰县升州,直隶行省。 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,口五十五万三千三百三十八。 领司一、县三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四年立。)县三南城,(中。)新城,(中。)广昌。 (中。)南安路,(下。)唐升大庾镇为县,属虔州。 宋以县置南安军。 元至元十四年,改南安路总管府。 十五年,割大庾县在城四坊,设录事司。 十六年,废录事司。 户五万六百一十一,口三十万三千六百六十六。 领县三:大庾,(中。 倚郭。)南康,(中。)上犹。 (下。 南唐为上犹。 宋改南安。 至元十六年,改永清,后复为上犹。)南丰州,(下。)唐为南丰县,隶抚州。 宋改隶建昌军。 元至元十九年,升为州,直隶行省。 户二万五千七十八,口一十二万八千九百。 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司广州路,(上。)唐以广州为岭南五府节度五管经略使治所,又改南海郡,又仍为广州。 宋升为帅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内附,后又叛。 十五年克之,立广东道宣慰司,立总管府并录事司。 元领八县,而怀集一县割属贺州。 户一十七万二百一十六,口一百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。 领司一、县七。 录事司。 (至元十六年立,以州之东城、西城、子城并番禺、南海二县在城民户隶之。)县七南海,(中。)番禺,(下。 与南海俱倚郭。)东筦,(中。)增城,(中。)香山,(下。)新会,(下。)清远。 (下。)韶州路,(下。)唐初为番州,又更名东衡州,又改韶州,又为始兴郡,又仍为韶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内附,未几广人叛,十五年始定,立总管府,设录事司。 户一万九千五百八十四,口一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。 领司一、县四。 录事司。 县四曲江,(中。 元初分县城西厢地及城外三厢,属录事司。)乐昌,(下。)仁化,(下。)乳源。 (下。)惠州路,(下。)唐循州。 宋改惠州,又改博罗郡,又复为惠州。 元至元十六年,改惠州路总管府。 户一万九千八百三,口九万九千一十五。 领县四:归善,(下。 倚郭。)博罗,(下。)海丰,(下。)河源。 (下。)南雄路,(下。)本始兴县。 唐初属韶州。 五代刘氏割韶之浈昌、始兴二县置雄州。 宋以河北有雄州,改为南雄州。 元至元十五年,改南雄路总管府。 户一万七百九十二,口五万三千九百六十。 领县二:保昌,(下。 本浈昌,宋改今名。)始兴。 (下。)潮州路,(下。)唐初为潮州,又改潮阳郡,又复为潮州。 元至元十五年归附。 十六年,改为总管府,以孟招讨镇守,未几移镇漳州,土豪各据其地。 二十一年,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来招谕。 二十三年,复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兼广东道宣慰使以镇之,始定。 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,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。 领司一、县三。 录事司。 (至元二十二年始立。)县三海阳,(下。 倚郭。)潮阳,(下。)揭阳。 (下。)德庆路,(下。)唐初为南康州,又名康州,又改晋康郡。 宋升德庆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徇广东,既取广州,而德庆未下。 十四年,广西宣慰司以兵取之,改隶广西道。 十七年,立德庆路总管府,后仍属广东道。 户一万二千七百五,口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七。 领县二:端溪,(下。)泷水。 (下。)肇庆路,(下。)唐初为端州,又改高要郡,又仍为端州。 宋升肇庆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徇广东,惟肇庆未附。 十六年,广南西道宣慰司定之,因隶广西。 十七年,改为下路总管府,仍属广东。 户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,口五万五千四百二十九。 领县二:高要,(中。 倚郭。)四会。 (中。)英德州,(下。)唐洭州。 五代南汉为英州。 宋升英德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归附。 十五年,立英德路总管府。 二十三年,降为散州。 大德四年,复为路。 (本州素为寇盗渊薮。 大德四年,达鲁花赤脱欢察儿此岁招降群盗至二千余户,遂升英德为路,命脱欢察儿为达鲁花赤兼万户以镇之。)至大元年,复降为州。 领县一:翁源。 (大德五年置。)梅州,(下。)唐为程乡县,属潮州。 五代南汉置敬州。 宋改梅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归附。 十六年,置总管府。 二十三年,改为散州。 户二千四百七十八,口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。 领县一:程乡。 南恩州,(下。)唐恩州,又为齐安郡。 宋改南恩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总管府,十九年降为散州。 户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,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。 领县二:阳江,(下。)阳春。 (下。)封州,(下。)唐改为临封郡,后复为封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归附。 明年,广人叛,广西宣慰司以兵定之,遂隶西道。 十六年,立封州路总管府,后又降为散州,仍属东道。 户二千七十七,口一万七百四十二。 领县二:封川,(下。)开建。 (下。)新州,(下。)唐改为新昌郡,后复为新州。 元至元十六年,置新州路总管府。 十九年,降为散州。 户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,口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。 领县一:新兴。 (下。)桂阳州,(下。)本桂阳县,唐、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三年内附。 十九年,升桂阳县为散州,割连州阳山县来属,为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,元隶湖南道宣慰司,后隶广东道。 户六千三百五十六,口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五。 领县一:阳山。 (下。 唐属连州,宋因之。 至元十九年割以来属。)连州,(下。)唐改连山郡,复改连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,置安抚司,直隶行中书省。 十七年,废安抚司,升为连州路总管府,隶湖南道宣慰司。 十九年,降为散州,隶广东道。 户四千一百五十四,口七千一百四十一。 领县一:连山,(下。)循州,(下。)唐改为海丰郡,仍改循州。 宋为博罗郡。 元至元十三年,立总管府。 二十三年,降为散州。 户一千六百五十八,口八千二百九十。 领县三:龙川,(下。)兴宁,(下。)长乐。 (下。)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3:28:08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27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