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志·卷十三 内容: ◎地理三○陕西诸道行御史台陕西等处行中书省,为路四、府五、州二十七,属州十二,属县八十八。 (本省陆站八十处,水站一处。)奉元路,(上。)唐初为雍州,后改关内道,又改京兆府,又以京城为西京,又曰中京,又改上都。 宋分陕西永兴、秦凤、熙河、泾原、环庆、鄜延为六路。 金并陕西为四路。 元中统三年,立陕西四川行省,治京兆。 至元初,并云阳县入泾阳,栎阳县入临潼,终南县入盩啡。 十六年,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。 二十三年,四川置行省,改此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。 大德元年,移云南行台于此,为陕西行台。 皇庆元年,改安西为奉元路。 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,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。 (壬子年数。)领司一、县十一、州五。 州领十五县。 录事司。 县十一咸宁,(下。)长安,(下。)咸阳,(下。)兴平,(下。)临潼,(下。 屯田一千二十顷有奇。)蓝田,(下。)泾阳,(下。 至元二年,并入高陵县。 三年复立。 屯田一千三十顷有奇。)高陵,(下。)鄠县,(下。)盩啡,(下。 屯田九百四十三顷有奇。)郿县。 (下。 旧为郿州,添置柿林县。 至元元年,省郿州为郿县,废柿林。)州五同州,(下。)唐初为同州,又改冯翊郡,又复为同州。 宋为定国军。 金因之。 元仍为同州。 领五县:朝邑,(下。)白水,(下。)郃阳,(下。)澄城,(下。)韩城。 (下。 唐、宋为韩城县,金曰桢州。 至元元年,州废。 二年再立。 六年,州又废,止设县。)华州,(下。)唐改镇国军。 宋改镇潼军。 金改金安军。 元复为华州。 (西岳华山在焉。)领三县:华阴,(下。)蒲城,(下。)渭南。 (下。 屯田一千二百二十二顷有奇。)耀州,(下。)唐初立宜州,后为华原县,后又为耀州。 宋为感义军,又改感德军,又为耀州如故。 金因之。 元至元元年,并华原县入州,又并美原入富平。 领三县:三原,(下。)富平,(下。)同官。 (下。)乾州,(下。)唐以高宗乾陵所在,改醴泉县为奉天,又升为乾州。 宋改醴州。 金复改乾州。 元至元元年,并奉天县入州。 五年,复置奉天,省好畤入焉,又割永寿来属,后又改奉天为醴泉。 领三县:醴泉,(下。)武功,(下。)永寿。 (下。 宋、金属邠州。 至元十五年,徙县治于麻亭。)商州,(下。)唐初为商州,又改上洛郡,又复为商州。 宋及元皆因之。 领一县:洛南。 (下。)延安路,(下。)唐初为延州,又改延安郡,又为延州。 宋为延安府。 金为鄜延路。 元改延安路。 户六千五百三十九,口九万四千六百四十一。 (壬子年数。)领县八、州三。 州领八县。 (本路屯田四百八十余顷。)县八肤施,(下。)甘泉,(下。)宜川,(下。 元初置司候司。 至元六年,省入宜川。)延长,(下。)延川,(下。)安定,(下。 本宋旧堡,元壬子年升为安定县。 至元元年,析置丹头县。 四年,并丹头入本县。)安塞,(下。 本金旧堡,壬子年升为县。)保安。 (下。 金为保安州,至元六年,降为县。)州三鄜州,(下。)唐初为鄜州,又改洛交郡,又复为鄜州。 宋、金因之。 旧领洛交、洛川、鄜城、直罗四县。 元至元四年,并鄜城入洛川,又并洛交、直罗入州。 六年,废坊州,以中部、宜君二县来属。 领三县:洛川,(下。)中部,(下。)宜君。 (下。)绥德州,(下。)唐绥州,又改上郡,又为绥州。 宋为绥德军。 金为州,领八县。 归附后,并嗣武入米脂,绥平入怀宁。 至元四年,并定戎入米脂,怀宁入青涧,又并义合、绥德入本州。 领二县:青涧,(下。)米脂。 (下。)葭州,(下。)唐银州。 宋为晋宁军。 金改为葭州。 元至元六年,并通秦、弥川、葭卢入州,并太和入神木,建宁入府谷。 领三县:神木,(下。 元初创立云州于古麟州之神木寨。 至元六年,废州为县。)吴堡,(下。)府谷。 (下。 后唐为府州。 元初建州治。 至元六年,废为县。)兴元路,(下。)唐为梁州,又改汉中郡,又为兴元府。 宋仍旧名。 元立兴元路总管府,久之,以凤、金、洋三州隶焉。 宋时领南郑、西县、褒城、廉水、城固五县,后废廉水入南郑。 元初割出西县属沔州,以洋州西乡县来属。 户二千一百四十九,口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县四、州三。 县四南郑,(下。)城固,(下。)褒城,(下。)西乡,(下。)州三凤州,(下。)唐初为凤州,后升节度府。 宋为团练州。 至元五年,以在郭梁泉县并入州,隶兴元路。 洋州,(下。)唐改洋川郡,又复为洋州,后更革不常。 宋复为洋州。 元至元二年,省兴道、真符二县入州。 金州,(下。)唐改西城郡为金州。 宋升为金房开达四州路。 元为散州。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凤翔府,唐为扶风郡,又为凤翔府,号西京。 宋、金因其名。 元初割平凉府、秦、陇、德顺、西宁、镇原州隶巩昌路,废恒州,以所领盩啡县隶安西府路,寻立凤翔路总管府。 至元九年,更为散府。 户二千八十一,口一万四千九百八。 (壬子年数。)领县五:凤翔,(下。 屯田九十顷有奇。)扶风,(下。)岐山,(下。)宝鸡,(下。)麟游。 (下。)邠州,(下。)唐豳州,以字类幽,改为邠。 宋、金以来皆因之。 领县二:新平,(下。)淳化。 (下。 至元七年,并三水入本县。)泾州,(下。)唐改安定郡,后仍为泾州。 宋改彰化军。 旧领保定、长武、灵台、良原四县。 金改保定县为泾川。 元初以隶都元帅府,立总司辖邠州,后属巩昌都总帅府,或隶平凉府、陕西省,所隶不一,今直隶省。 领县二:泾川,(下。 泾州治此,即保定。)灵台。 (下。 至元七年,并归泾川。 十一年复立,以良原并入,而长武仍并于泾川。)开成州,(下。)唐原州。 宋为镇戎军。 金升镇戎州。 元初仍为原州。 至元十年,皇子安西王分治秦、蜀,遂立开成府,仍视上都,号为上路。 至治三年,降为州。 领县一、州一。 县一开成。 州一广安州。 (本镇戎地,金升为县,隶镇戎州,经乱荒废。 元至元十年,安西王封守西土,既立开成路,遂改为广安县,募民居止,未几户口繁夥。 十五年升为州,仍隶本路。)庄浪州。 (下。 沿革阙。 成宗大德八年二月,降庄浪路为州。)巩昌等处总帅府巩昌府,唐初置渭州,后曰陇西郡,寻陷入吐蕃。 宋复得其地,置巩州。 金为巩昌府。 元初改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,统巩昌、平凉、临洮、庆阳、隆庆五府及秦、陇、会、环、金、德顺、徽、金洋、安西、河、洮、岷、利、巴、沔、龙、大安、褒、泾、邠、宁、定西、镇原、阶、成、西和、兰二十七州,又于成州行金洋州事。 至元五年,割安西州属脱思麻路总管府。 六年,以河州属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。 七年,并洮州入安西州。 八年,割岷州属脱思麻路。 十三年,立巩昌路总管府。 十四年,复行便宜都总帅府事,其年割隆庆府,利、巴、大安、褒、沔、龙等州隶广元路。 二十一年,又以泾、邠二州隶陕西汉中道宣慰司,而帅府所统者,巩昌、平凉、临洮、庆阳,府凡四;秦、陇、宁、定西、镇原、阶、成、西和、兰、会、环、金、德顺、徽、金洋,州凡十有五。 户四万五千一百三十五,口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七十二。 (壬子年数。)领司一、县五。 录事司。 县五陇西,(下。)宁远,(下。)伏羌,(下。 本旧寨,至元十三年升县。)通渭,(下。)鄣县。 (下。 宋名盐川寨,金为镇,至元十七年,置今县。)平凉府,唐为马监,隶原州。 宋为泾原路,升平凉军。 金立平凉府。 元初并潘原县入平凉,化平入华亭,隶巩昌帅府。 领县三:平凉,(下。 屯田一百一十五顷。)崇信,(下。)华亭。 (下。)临洮府,唐临洮军。 宋为镇洮军,又为熙州。 金为临洮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复以渭源堡升为县。 领县二:狄道,(下。)渭源,(下。)庆阳府,唐庆州。 宋环庆路,改庆阳军,又升府。 金为庆原路。 元初改为庆阳散府,至元七年,并安化、彭原入焉。 领县一:合水。 (下。)秦州,(中。)唐初为秦州。 宋为天水郡。 金为秦州。 旧领六县。 元至元七年,并鸡川、陇城入秦安,治坊入清水。 领县三:成纪,(中。)清水,(中。)秦安。 (下。)陇州,(中。)唐改汧阳郡,复为陇州。 宋、金置防御使。 旧领四县。 元至元七年,省吴山、陇安入汧源,十三年,罢防御使为散郡。 (有吴山为西镇。)领县二:汧源,(中。)汧阳。 (下。)宁州,(下。)唐初改北地郡为宁州。 宋、金因之。 元至元七年,并襄乐、安定、定平入州。 领县一:真宁。 (下。)定西州,(下。)本唐渭州西市,五代沦于先零。 宋置定西城。 金改定西县,复升为州,仍置安西县,倚郭,通西二寨,并置县来属。 元至元三年,并三县入本州。 (屯田四百六十七顷。)镇原州,(下。)唐原州,又为平凉郡。 宋、金因之。 元改镇原州,以镇戎州之东山、三川二县来属。 至元七年,例并州县,遂以临泾、彭阳及东山、三川四县入本州。 (屯田四百二十六顷有奇。)西和州,(下。)唐岷州,又改和政郡,又仍为岷州。 宋改曰西和。 旧领县三,大潭、祐川军兴久废,惟有长道一县,元至元七年,亦并入本州。 环州,(下。)唐改威州。 宋复为环州,后与庆州定为环庆路。 金隶庆阳府。 元初为散郡。 旧领通远一县,元至元七年并入本州。 金州,(下。)本兰州龛谷寨,金升寨为县,以龛谷为金州治所。 元至元七年,并县入州。 静宁州,(下。)宋庆历中,以渭州陇干城置德顺军,复置陇干县。 金升为州。 元初并治平、水洛入陇干,后复省陇干,改为静宁州。 领县一:隆德。 (下。)兰州,(下。)唐初置,后改金城郡,又仍为兰州。 宋、金因之。 元初领阿干一县及司候司,至元七年并司县入本州。 会州,(下。)唐初改西会州,又为粟州,又为会宁郡,又为会州。 宋置敷川县。 金置保川县,陷于河西,侨治州西南百里会川城,名新会州。 元初弃新会州,迁于所隶西宁县。 至元七年,并县入州。 徽州,(下。)元兵入蜀,凤州二县首降,以凤州仍治梁泉,别置南凤州治于河池。 后又升永宁乡为县,与两当同为属邑。 至元元年,改为徽州。 七年,并河池、永宁二县入州。 领县一:两当。 (下。)阶州,(下。)唐初置武州,又改武都郡,又更名阶州。 宋因之。 今州治在柳树城,距旧城东八十里。 旧领福津、将利二县,至元七年并入本州。 成州,(下。)唐初为成州,又改同谷郡,后仍为成州。 宋因之。 旧领同谷、栗亭二县。 元初岁壬寅,以田世显挈成都府归附,今迁于栗亭,行栗亭管民司事,不隶成州,割天水县来属。 至元七年,并同谷、天水二县入州。 金洋州,本隶兴元路,戊戌岁,有雷、李二将挈民户归附,令迁至成州,自行金洋州事。 土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(至元九年,于土蕃西川界立宁河站。)河州路。 (下。)领县三:定羌,(下。)宁河,(下。)安乡,(下。)雅州。 (下。 宪宗戊午岁,攻破雅州,石泉守将赵顺以城降。)领县五:名山。 (下。)泸山,(下。)百丈,(下。)荣经,(下。)严道。 (下。)黎州。 (下。 至元十八年,给黎、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户、钞二千三百八锭,以资牛具种实。)领县一:汉源。 (下。)洮州。 (下。)领县一:可当。 (下。)贵德州。 (下。)茂州。 (下。)领县二:汶山,(下。)汶川。 (下。)脱思麻路。 岷州。 (下。)铁州。 (下。)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,(至元二年,授雅州碉门安抚使高保四虎符,高保四言:“碉门旧有城邑,中统初为宋人所废,众依山为栅,去碉门半舍,欲复戍故城,便于守佃。 ”敕秦蜀行省:“彼中缓急,卿等相度,顺得其宜,城如可复,当助成之。 ”三年,谕四川行枢密院,遣人于碉门、岩州西南沿边,丁宁告谕官吏军民,有愿来归者,方便接纳,用意存恤,百姓贫者赈之,愿徙近里城邑者以屋舍给之。)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(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阙,其余如朵甘思、乌思藏、积石州之类尚多,载籍疏略,莫能详录也。)四川等处行中书省,为路九、府三,属府二,属州三十六,军一,属县八十一。 蛮夷种落,不在其数。 (本省陆站四十八处,水站八十四处。 盐场十二处,俱盐井所出。 井凡九十五眼,在成都、夔府、重庆、叙南、嘉定、顺庆、广元、潼川、绍庆等路所管州县万山之间。)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成都路,(上。)唐改蜀郡为益州,又改成都府。 宋为益州路,又为成都府路。 元初抚定,立总管府,设录事司。 至元十三年,领成都、嘉定、崇庆三府,眉、邛、隆、黎、雅、威、茂、简、汉、彭、绵十一州,后嘉定自为一路,以眉、雅、黎、邛隶之。 二十年,又割黎、雅属吐蕃招讨司,降崇庆为州,隆州并入仁寿县,隶本府。 户三万二千九百一十二,口二十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八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司一、县九、州七。 州领十一县。 录事司。 县九成都,(下。 唐、宋为成都府治所。 至元十三年,以本县元管大城内西北隅并入录事司。)华阳,(下。)新都,(下。)郫县,(下。)温江,(下。)双流,(下。)新繁,(下。)仁寿,(下。 唐为陵州。 宋为隆州。 元至元二十年,以此州地荒民散,并为仁寿县,隶成都府路。)金堂。 (下。 宋属怀安军。 元初升为怀州,而县属如故。 至元二十年,并州入金堂县,隶成都府路。)州七彭州,(下。)唐置蒙州,又为彭州。 宋及元因之。 领二县:蒙阳,(下。)崇宁。 (下。)汉州,(下。)唐为德阳郡,又为汉州。 自唐至宋,苦于兵革,民不聊生。 元中统元年,复立汉州。 领三县:什邡,(下。)德阳,(下。 至元八年,升为德州。 十三年,仍为县,隶成都路。 十八年,复来属。)绵竹。 (下。 至元十三年,以户少并入州,后复置。)安州,(下。)唐置石泉县。 宋升为军。 元中统五年,升为安州。 领一县:石泉。 (下。)灌州,(下。)唐导江县。 五代为灌州。 宋为永康军,后废为灌口寨。 元初复立灌州。 至元十三年,以导江、青城二县户少,省入州。 (青城陶坝立屯田万户府。)崇庆州,(下。)唐为唐安郡,又为蜀州。 宋为崇庆军。 元至元十二年,立总管府。 二十年,改为崇庆州,并江原县入州。 (本州有屯田万户府。)领二县:晋原,(下。)新津。 (下。)威州,(下。)唐维州。 宋改威州,领保宁、通化二县。 元至元十九年,并保宁入州。 领一县:通化。 (下。)简州,(下。)唐析益州置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二十年,并附郭阳安县入州。 二十二年,并成都府所属灵泉县来隶。 而本州有平泉,以地荒,竟废之。 嘉定府路,(下。)唐初为嘉州,又改犍为郡,又仍为嘉州。 宋升嘉定府。 元至元十三年,立总管府。 旧领龙游、夹江、峨眉、犍为、洪雅五县。 二十年,并洪雅入夹江。 领司一、县四、州二。 州领三县。 (户口数阙。)录事司。 县四龙游,(下。)夹江,(下。)峨眉,(下。)犍为。 (下。)州二眉州,(下。)唐改嘉州,又仍为眉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隶嘉定路。 领二县:彭山,(下。)青神。 (下。)邛州,唐初置邛州,又改临邛郡,又仍为邛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立安抚司,兼行州事。 二十一年,并临邛、依政、蒲江三县入州。 领一县:大邑。 (下。)广元路,(下。)唐初为利州,又改益昌郡,又复为利州。 宋为利州路,端平后兵乱无宁岁,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,元宪宗三年,立利州治,设都元帅府。 至元十四年,罢帅府,改为广元路。 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,口九万六千四百六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县二、府一、州四。 府领三县,州领七县。 (本路屯田九顷有奇。)县二绵谷,(下。)昭化。 (下。 元初并葭萌入焉。)府一保宁府,(下。)唐隆州,又改阆州,又为阆中郡。 后唐为保宁军。 元初立东川路元帅府。 至元十三年,升保宁府。 二十年,罢元帅府,改保宁路。 初领新得、小宁二州,后并入阆中县,又并奉国入苍溪县,新井、新政、西水总入南部县,仍改为府,隶广元路。 (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顷有奇。)领三县:阆中,(下。 倚郭。)苍溪,(下。)南部。 (下。)州四剑州,(下。)唐为始州,后改剑州。 宋升普安军,又为隆庆府。 元至元二十年,改剑州。 领二县:普安,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普城、剑门入焉。)梓潼。 (下。)龙州,(下。)唐初为龙门郡,又改龙州,又改江油郡,又改应灵郡。 宋改政州,继复旧。 元宪宗岁戊午,宋守将王知府以城降。 至元二十二年,并江油、清川二县入焉。 巴州,(下。)唐初改巴州,又改清化郡,又为巴州。 宋领化城、难江、恩阳、曾口、上通江、下通江六县。 元至元二十年,并难江、恩阳二县入化城,上、下通江二县入曾口。 领二县:化城,(下。)曾口。 (下。)沔州,(下。)唐初为兴州,又为顺政郡,又改兴州。 宋改沔州。 元至元十四年,隶广元路。 二十年,废褒州,止设铎水县,迁沔州而治焉。 领三县:铎水,(下。 倚郭。)大安,(下。 本大安州,至元二十年,降为县以来属。)略阳。 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长举及西县入焉。)顺庆路,(下。)唐为南充郡,又改梁州,又改充州。 宋升顺庆府。 元中统元年,立征南都元帅府。 至元四年,置东川路统军司,后改东川府。 十五年,复为顺庆。 二十年,升为路,设录事司。 户二千八百二十一,口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六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司一、县二、府一、州二。 府领二县,州领五县。 录事司。 县二南充,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汉初入焉。)西充。 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流溪旧县入焉。)府一广安府,唐属宕渠、巴西、洛陵三郡。 宋置广安军,又改宁西军。 元至元十五年,废宁西军。 二十年,升为广安府。 旧领渠江、岳池、和溪、新明四县,后并和溪、新明入岳池。 领二县:渠江,(下。 倚郭。)岳池。 (下。)州二蓬州,(下。)唐改蓬山郡,又仍为蓬州。 元初立宣抚都元帅府,后罢。 至元二十年,立蓬州路总管府,后复为蓬州。 领三县:相如,(至元二十年,以金城寨入焉。)营山,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良山入焉。)仪陇。 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蓬池、伏虞入焉。)渠州,(下。)唐初为渠州,又改濆山郡,又为渠州。 宋属潼川府。 元至元十一年,立渠州安抚司。 二十年,罢安抚司,以渠州为散郡。 领二县:流江,(下。)大竹。 (下。 至元二十年,并邻山、邻水入焉。)潼川府,唐梓州,又改梓潼郡,又为梓州。 宋改静戎军,又改静安军,又升潼川府。 兵后地荒,元初复立府治。 至元二十年,并涪城及录事司入郪县,通泉入射洪,东关入盐亭,铜山入中江。 领县四、州二。 (户口阙。)县四郪县,(下。 倚郭。)中江,(下。)射洪,(下。)盐亭。 (下。)州二遂宁州,(下。)唐遂州,又改遂宁郡。 宋为遂宁府。 元初因之。 至元十九年,并遂宁、青石二县入小溪,长江入蓬溪,后复改为州。 领二县:小溪,(下。)蓬溪。 (下。)绵州,(下。)唐更改不常。 元初隶成都路。 元至元二十年,并魏城入本州,改隶潼川路。 领二县:彰明,(下。)罗江。 (下。)永宁路。 (下。 阙。)领州一。 筠连州。 (下。 阙。 至元十七年,枢密院言:“四川行省参政行诸蛮夷部宣慰司昝顺言,先是奉旨以高州,筠连州腾川县隶安抚郭汉杰立站,今汉杰已并蛮洞五十六。 有旨昝顺所陈,卿等与中书议,臣等以为宜遣使行视之。 ”帝曰:“此五十六洞如旧隶高州、筠连,则与郭汉杰立站,否则还之昝顺。 ”)领一县:腾川。 (下。)四川南道宣慰司(至元十六年立。)重庆路,(上。)唐渝州。 宋更名恭州,又升重庆府。 元至元十六年,立重庆路总管府。 二十一年,升为上路,割忠、涪二州为属郡。 二十二年,又割泸、合来属,省壁山入巴县,废南平军入南川县为属邑,置录事司。 户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五,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司一、县三、州四。 州领十县。 (本路三堆、中嶆、赵市等处屯田四百二十顷。)录事司。 县三巴县,(下。 倚郭。)江津,(下。 至元十六年,赐四川行省参政昝顺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。)南川。 (下。)州四泸州,(下。)唐改泸川郡为泸州。 宋为泸川军。 元至元二十年,并泸川县入焉。 二十二年,隶重庆路。 领三县:江安,(下。)纳溪,(下。)合江。 (下。)忠州,(下。)唐改为南宾郡,又为忠州。 宋升咸淳府。 元仍为忠州。 领三县:临江,(下。)南宾,(下。)丰都。 (下。)合州,(下。)唐为合州,又改巴川郡,又仍为合州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十五年,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。 二十年,为散郡,并录事司、赤水入石照县。 二十二年,改为州,隶重庆路。 领三县:铜梁,(下。 元初并巴川入焉。)定远,(下。 本宋地,名女菁平。 元至元四年,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,后为定远州。 二十四年,降为县。)石照。 (下。)涪州,(下。)唐改为涪陵郡,又改涪州。 宋因之。 元至元二十年,并涪陵、乐温二县入焉。 领一县:武龙。 (下。)绍庆府,(下。)唐黔州,又黔中郡。 宋升为绍庆府。 元至元二十年,仍置府。 户三千九百四十四,口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九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县二:彭水,(下。)黔江。 (下。)怀德府。 领州四。 (阙。)来宁州,(下。)柔远州,(下。)酉阳州,(下。)服州。 (下。 皆阙。)夔路,(下。)唐初为信州,又为夔州,又为云安郡,又仍为夔州。 宋升为帅府。 元至元十五年,立夔州路总管府,以施、云安、万、大宁四州隶焉。 二十二年,又以开、达、梁山三州来属。 户二万二十四,口九万九千五百九十八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领司一、县二、州七。 州领五县。 (本路屯田五十六顷。)录事司。 县二奉节,(下。)巫山。 (下。)州七施州,(下。)唐改清江郡,又改清化郡,又复为施州。 宋因之。 旧领清江、建始二县。 元至元二十二年,并清江入州。 领一县:建始。 (下。)达州,(下。)唐为通州,又改通川郡,又仍为通州。 宋更名达州。 元至元十五年,隶四川东道宣慰司。 二十二年,改隶夔路。 领二县:通川,(下。)新宁。 (下。)梁山州,(下。)本梁山县,宋升梁山军。 元至元二十年,升为州。 领一县:梁山。 (下。)万州,(下。)唐改浦州为万州,又改南浦郡。 宋为浦州,元至元二十年,以南浦为万州。 领一县:武宁。 云阳州,(下。)唐云安监。 宋置安义县,后复为监。 元至元十五年,立云安军。 二十年,升云阳州,并云阳县入焉。 大宁州,(下。)旧大昌县,宋置监。 元至元二十年,升为州,并大昌县入焉。 开州,(下。)唐改为盛山郡,又复为开州。 宋及元皆因之。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叙州路,古僰国,唐戎州。 贞观初徙治僰道,在蜀江之西三江口。 宋升为上州,属东川路,后易名叙州,咸淳中城登高山为治所。 元至元十二年,郭汉杰挈城归附。 十三年,立安抚司。 未几,毁山城,复徙治三江口,罢安抚司,立叙州。 十八年,复升为路,隶诸部蛮夷宣抚司。 领县四、州二。 县四宜宾,(下。)庆符,(下。)南溪,(下。)宣化。 (下。 元贞二年,于本县置万户府,领军屯田四十余顷。)州二富顺州,(下。)唐富义县。 宋富义监,后改富顺县。 元至元十二年,改立富顺监安抚司。 二十年,罢安抚司,升富顺州。 高州,(下。)古夜郎之属境,邻乌蛮,与长宁军地相接,均为西南羌族,前代以为化外,置而不论。 唐开拓边地,于本部立高州。 宋设长宁军,十州族姓俱效顺。 元至元十五年,云南行省遣官招谕内附。 十七年,知州郭安复行州事,蛮人散居村囤,无县邑乡镇。 马湖路,(下。)古牂牁属地,汉、唐以下名马湖部。 宋时蛮主屯湖内。 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后,立总管府,迁于夷部溪口,濒马湖之南岸创府治。 其民散居山箐,无县邑乡镇。 领军一、州一。 (初,马湖蛮来朝,尝以独本葱为献,由是岁至,郡县疲于递送,元贞二年敕罢之。)军一长宁军,唐置长宁等羁縻十四州、五十六县,并隶泸州都督府。 宋以长宁地当冲要,升为长宁军,立安宁县。 元至元十二年,郡守黄立挈城效顺。 二十二年,设录事司,后与安宁县俱省入本军。 州一戎州,(下。)本夜郎国西南蛮种,号大坝都掌,分族十有九,前代以化外,置而弗论。 唐武后时,恢拓蛮徼,设十四州、五团、二十九县,于本部置晏州。 元至元十三年,以昝顺为蛮夷部宣抚司,遣官招谕。 十七年,本部官得兰纽来见,授以大坝都总管。 二十二年,升为戎州。 叛服不常,州治在箐前。 所领俱村囤,无县邑乡镇。 上罗计长官司,领蛮地罗计、罗星,乃古夜郎境,为西南种族,前代置之化外。 宋设长宁军,十州族姓俱效顺,各命之官。 其后分姓他居,遂有上、下罗计之分,盖亦如唐羁縻之,以为西蜀后户屏蔽。 元至元十三年,蛮夷部宣抚昝顺引本部夷酋得赖阿当归顺。 十五年,授得赖阿当千户。 十八年,黎州同知李奇以武恩将军来充罗星长官。 二十二年,夷人叛,诱訹上罗星夷,行枢密院讨平之。 其民人散居村箐,无县邑乡镇。 下罗计长官司,领蛮地。 其境近乌蛮,与叙州、长宁军相接,均为西南夷族,与上罗计同。 至元十二年,长宁知军率先内附。 十三年,昝顺引本部夷酋得颜个诣行枢密院降,奏充下罗计蛮夷千户。 二十二年,诸蛮皆叛,惟本部无异志。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,领豕蛾夷地,在庆符向南抵定川,古夜郎之属,唐羁縻定州之支江县也。 至元十三年收附,于庆符县侨置千户所,领四十六囤:黄水口上下落骨,山落牟许满吴,麽落财,麽落贤,腾息奴,屯莫面,落搔,麽落梅,麽得幸,上落松,麽得会,麽得恶,落魂,落昧下村,落岛,麽得享,落燕,落得虑,麽得了,麽腾斛,许宿,麽九色,落搔屯右,麽得晏,落能,山落寡,水落寡,落得擂,麽得具,麽得渊,腾日彯,落昧上村,赖扇,许焰,腾郎,周头,卖落炎,落女,爱答落,爱答速,麽得奸,阿郎头,下得辛,上得辛,爱得娄,落鸥。 诸部蛮夷:秦加大散等洞。 (以下各设蛮夷官。)叙崖冒朱等洞。 陇堤纣皮等洞。 石耶洞。 散毛洞。 彭家洞。 黑土石等处。 市备洞。 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。 洪望册德等族。 大江九姓罗氏。 水西。 鹿朝。 阿永蛮部。 (至元二十一年,酋长阿泥入觐,自言阿永邻境乌蒙等蛮悉隶皇太子位,愿依例附属。 诏从其请,以阿永蛮隶宫府。)师壁洞安抚司。 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。 阿者洞。 (以下各设蛮夷官。)谢甲洞。 上安下坝。 阿渠洞。 下役洞。 驴虚洞。 钱满等处。 水洞下曲等寨。 必藏等处。 酌宜等处。 雍邦等寨。 崖笋等寨。 冒朱洞。 麻峡柘歌等寨。 新附嵬罗金井。 沙溪等处。 宙窄洞。 新容米洞。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,为路七、州二,属州五。 (本省马站六处。)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甘州路,(上。)唐为甘州,又为张掖郡,宋初为西夏所据,改镇夷郡,又立宣化府。 元初仍称甘州。 至元元年,置甘肃路总管府。 八年,改甘州路总管府。 十八年,立行中书省,以控制河西诸郡。 户一千五百五十,口二万三千九百八十七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 本路黑山、满峪、泉水渠、鸭子翅等处屯田,计一千一百六十余顷。)永昌路,(下。)唐凉州。 宋初为西凉府,景德中陷入西夏。 元初仍为西凉府。 至元十五年,以永昌王宫殿所在,立永昌路,降西凉府为州隶焉。 西凉州。 (下。)肃州路,(下。)唐为肃州,又为酒泉郡。 宋初为西夏所据。 元太祖二十一年,西征,攻肃州下之。 世祖至元七年,置肃州路总管府。 户一千二百六十二,口八千六百七十九。 (至元二十七年数。)沙州路,(下。)唐为沙州,又为敦煌郡。 宋仍为沙州,景祐初,西夏陷瓜、沙、肃三州,尽得河西故地。 金因之。 元太祖二十二年,破其城以隶八都大王。 至元十四年,复立州。 十七年,升为沙州路总管府,瓜州隶焉。 (沙州去肃州千五百里,内附贫民欲乞粮沙州,必须白之肃州,然后给与,朝廷以其不便,故升沙州为路。)瓜州,(下。)唐改为晋昌郡,复为瓜州。 宋初陷于西夏。 夏亡,州废。 元至元十四年复立。 二十八年徙居民于肃州,但名存而已。 亦集乃路,(下。)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,城东北有大泽,西北俱接沙碛,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,夏国尝立威福军。 元太祖二十一年内附。 至元二十三年,立总管府。 (二十三年,亦集乃总管忽都鲁言:“所部有田可以耕作,乞以新军二百人凿合即渠于亦集乃地,并以傍近民西僧余户助其力。 ”从之。 计屯田九十余顷。)宁夏府路,(下。)唐属灵州。 宋初废为镇,领番部。 自唐末有拓拔思恭者镇夏州,世有银、夏、绥、宥、静五州之地。 宋天禧间,传至其孙德明,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,后升兴庆府,又改中兴府。 元至元二十五年,置宁夏路总管府。 (至元八年,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。 元贞元年,革宁夏路行中书省,并其事于甘肃行省。)领州三。 (本路枣园、纳怜站等处屯田一千八百顷。)灵州,(下。)唐为灵州,又为灵武郡。 宋初陷于夏国,改为翔庆军。 鸣沙州,(下。)隋置环州,立鸣沙县。 唐革州以县隶灵州。 宋没于夏国,仍旧名。 元初立鸣沙州。 (屯田四百四十余顷。)应理州,(下。)与兰州接境,东阻大河,西据沙山。 考之图志,乃唐灵武郡地。 其州城未详建立之始,元初仍立州。 山丹州,(下。)唐为删丹县,隶甘州。 宋初为夏国所有,置甘肃军。 元初为阿只吉大王分地。 至元六年,行山丹城事,删讹为山。 二十二年,升为州,隶甘肃行省。 西宁州,(下。)唐置鄯州,理湟水县,上元间没于土蕃,号青唐城。 宋改为西宁州。 元初为章吉驸马分地。 至元二十三年,立西宁州等处拘榷课程所。 二十四年,封章吉为宁濮郡王,以镇其地。 兀剌海路。 (阙。 太祖四年,由黑水城北兀剌海西关口入河西,获西夏将高令公,克兀剌海城。)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3:28:01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27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