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《后汉书》历代版本修订 内容: 《后汉书》原来通行的注本,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,他注范书着重训诂,跟刘昭不同。 王先谦说他注后汉书不比颜师古注汉书差,可惜非一手所成,不免有漏略之处。 实际上他立为皇太子以后,才跟张大安等共注后汉书,到他被废为庶人,注书工作结束,前后只有六年,没有充裕的时间详细校订,漏略再所难免。 何况他们的注书工作似没有全部完成,如南匈奴传的注,复沓纰谬,至于不可究诘,体例和文字也跟前后各卷不同,可能不是出于他们之手,而是后人补撰。 重点是解释文字,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;对史实有所补正,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。 梁书刘昭传说他“集后汉同异,以注范书”,可见他注范书略同于裴松之注三国志,偏重于事实的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。 八篇志的注,就是这样的。 此外,清惠栋的《后汉书补注》、王先谦的《后汉书集解》这两家注,也颇受人们重视。 《后汉书》的版本流传,经历了复杂的过程。 在唐代,刘昭所注《后汉志》三十卷与李贤所注《范书》是单独别行的,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(公元994年)《后汉书》初刻本及宋真宗景德二年(公元1005年)的校定本,都还没有收入《续志》。 到了乾兴元年(公元1022年),由于孙? #93;的建议,此后的刻本才把《续志》附在范书纪传之后合刻。 毛氏汲古阁本也是如此。 而明代监本在合刻时抹掉了司马彪的名字,改刘昭注补为补并注,清代武英殿本又照明监本翻刻。 这样,就很容易使人误认为八篇志是刘昭注并补的了。 1965年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《后汉书》,对于古人在这方面的粗略疏忽进行了清流正源的工作。 校点者参考各本,重编新目;在排列顺序上,把范书纪传部分及李贤注放在前,司马彪所撰《续志》及刘昭注放在后,各部分都写明作者姓名。 经过这一整理,整部《后汉书》面目一新。 现存《后汉书》,以宋绍兴刊本为最早。 《后汉书》的纪传部分为唐高宗太子李贤所注。 司马彪的志,注者是南朝梁人刘昭。 刘昭的注原包括全部范书及司马志,李贤的注即是以此为基础,参照其他各书增删而成的。 李贤以志非范书,故不注,刘注作为补阙才与李注一并流传下来了。 清人注释《后汉书》的著作很多,其中以惠栋的《补注》为最好。 后来王先谦采集众注合成《集解》一书,更为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09:37:30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2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