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卷二十九 列传·桓荣丁鸿列传 内容: 桓荣 子郁 郁子焉 焉孙典 郁孙鸾 鸾子晔 郁曾孙彬 丁鸿桓荣字春卿,沛郡龙亢人也。 少学长安,习《欧阳尚书》,事博士九江朱普。 贫窭无资,常客佣以自给,精力不倦,十五年不窥家园。 至王莽篡位乃归。 会朱普卒,荣奔丧九江,负土成坟,因留教授,徒众数百人。 莽败,天下乱。 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,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,后复客授江淮间。 建武十九年,年六十余,始辟大司徒府。 时,显宗始立为皇太子,选求明经,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,以《尚书》授太子。 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,汤对曰:“事沛国桓荣。 ”帝即召荣,令说《尚书》,甚善之。 拜为议郎,赐钱十万,入使授太子。 每朝会,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。 帝称善。 曰:“得生几晚! ”会欧阳博士缺,帝欲用荣。 荣叩头让曰:“臣经术浅薄,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,扬州从事皋弘。 ”帝曰:“俞,往,女谐。 ”因拜荣为博士,引闳、弘为议郎。 车驾幸大学,会诸博士论难于前,荣被服儒衣,温恭有蕴藉,辩明经义,每以礼让相E74E,不以辞长胜人,儒者莫之及,特加赏赐。 又诏诸生雅吹击磬,尽日乃罢。 后荣入会庭中,诏赐奇果,受者皆怀之,荣独举手捧之以拜。 帝笑指之曰:“此真儒生也。 ”以是愈见敬厚,常令止宿太子宫。 积五年,荣荐门下生九江胡宪侍讲,乃听得出,旦一入而已。 荣尝寝病,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,赐以珍羞、帷、帐、奴婢,谓曰:“如有不讳,无忧家室也。 ”后病愈,复入侍进。 二十八年,大会百官,诏问谁可傅太子者,群臣承望上意,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。 博士张佚正色曰:“今陛下立太子,为阴氏乎? 为天下乎? 即为阴氏,则阴侯可;为天下,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。 ”帝称善,曰:“欲置傅者,以辅太子也。 今博士不难正朕,况太子乎? ”即拜佚为太子太傅,而以荣为少傅,赐以辎车、乘马。 荣大会诸生,陈其车马、印绶,曰:“今日所蒙,稽古之力也,可不勉哉! ”荣以太子经学成毕,上疏谢曰:“臣幸得侍帷幄,执经连年,而智学浅短,无以补益万分。 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,通明经义,观览古今,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。 斯诚国家福祐,天下幸甚。 臣师道已尽,皆在太子,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。 ”太子报书曰:“庄以童蒙,学道九载,而典训不明,无所晓识。 夫《五经》广大,圣言幽远,非天下之至精,岂能与于此! 况以不才,敢承诲命。 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,上则通达经旨,分明章句,下则去家慕乡,求谢师门。 今蒙下列,不敢有辞,愿君慎疾加餐,重爱玉体。 ”三十年,拜为太常。 荣初遭仓卒,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,而荣讲诵不息。 元卿嗤荣曰:“但自苦气力,何时复施用乎? ”荣笑不应。 及为太常,元卿叹曰:“我农家子,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! ”显宗即位,尊以师礼,甚见亲重,拜二子为郎。 荣年逾八十,自以衰老,数上书乞身,辄加赏赐。 乘与尝幸太常府,令荣坐东面,设几仗,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,天子亲自执业,每言辄曰“大师在是”。 既罢,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。 其恩礼若此。 永平二年,三雍初成,拜荣为五更。 每大射养老礼毕,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,执经自为下说。 乃封荣为关内侯,食邑五千户。 荣每疾病,帝辄遣使者存问,太官、太医相望于道。 及笃,上疏谢恩,让还爵士。 帝幸其家问起居,入街下车,拥经而前,抚荣垂涕,赐以床茵、帷帐、刀剑、衣被,良久乃去。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,不敢复乘车到门,皆拜床下。 荣卒,帝亲自变服,临丧送葬,赐冢茔于首山之阳。 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,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,其余门徒多至公卿。 子郁嗣。 论曰:张佚讦切阴侯,以取高位,危言犯众,义动明后,知其直有余也。 若夫一言纳赏,志士为之怀耻;受爵不让,风人所以兴歌。 而佚廷议戚援,自居全德,意者以廉不足乎? 昔乐羊食子,有功见疑;西巴放麑,以罪作傅。 盖推仁审伪,本乎其情。 君人者能以此察,则真邪几于辨矣。 郁字仲恩,少以父任为郎。 敦厚笃学,传父业,以《尚书》教授,门徒常数百人。 荣卒,郁当袭爵,上书让于兄子汎,显宗不许,不得已受封,悉以租入与之。 帝以郁先师子,有礼让,甚见亲厚,常居中论经书,问以政事,稍迁侍中。 帝自制《五家要说章句》,令郁校定于宣明殿,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。 永平十五年,入授皇太子经,迁越骑校尉,诏敕太子、诸王各奉贺致礼。 郁数进忠言,多见纳录。 肃宗即位,郁以母忧乞身,诏听以侍中行服。 建初二年,迁屯骑校尉。 和帝即位,富于春秋,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,欲令少主颇涉经学,上疏皇太后曰:《礼记》云:“天下之命,悬于天子;天子之善,成乎所习。 习与智长,则切而不勤;化与心成,则中道若性。 昔成王幼小,越在襁褓,周公在前,史佚在后,太公在左,召公在右。 中立听朝,四圣维之。 是以虑无遗计,举无过事。 ”孝昭皇帝八岁即位,大臣辅政,亦选名儒韦贤、蔡义、夏侯胜等入授于前,平成圣德。 近建初元年,张D825、魏应、召训亦讲禁中。 臣伏惟皇帝陛下,躬天然之姿,宜渐教学,而独对左右小臣,未闻典义。 昔五更桓荣,亲为帝师,子郁,结发敦尚,继传父业,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,父子给事禁省,更历四世,今白首好礼,经行笃备。 又宗正刘方,宗室之表,善为《诗经》,先帝所褒。 宜令郁、方并入教授,以崇本朝,光示大化。 由是迁长乐少府,复入侍讲。 顷之,转为侍中奉车都尉。 永元四年,代丁鸿为太常。 明年,病卒。 郁经授二帝,恩宠甚笃,赏赐前后数百千万,显于当世。 门人杨震、朱宠,皆至三公。 初,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,浮辞繁长,多过其实。 及荣入授显宗,减为二十三万言。 郁复删省定成十二万言。 由是有《桓君大小太常章句》。 子普嗣,传爵至曾孙。 郁中子焉,能世传其家学。 孙鸾、曾孙彬,并知名。 焉字叔元,少以父任为郎。 明经笃行,有名称。 永初元年,入授安帝,三迁为侍中步兵校尉。 永宁中,顺帝立为皇太子,以焉为太子少傅,月余,迁太傅,以母忧自乞,听以大夫行丧。 逾年,诏使者赐牛酒,夺服,即拜光禄大夫,迁太常。 时废皇太子为济阴王,焉与太仆来历、廷尉张晧谏,不能得,事已具《来历传》。 顺帝即位,拜太傅,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。 焉复入授经禁中,因宴见,建言宜引三公、尚书入省事,帝从之。 以焉前廷议守正,封阳平侯,固让不受。 视事三年,坐辟召禁锢者为吏免。 复拜光禄大夫。 阳嘉二年,代来历为大鸿胪,数日,迁为太常。 永和五年,代王龚为太尉。 汉安元年,以日食免。 明年,卒于家。 弟子传业者数百人,黄琼、杨赐最为显贵。 焉孙典。 典字公雅,复传其家业,以《尚书》教授颍川,门徒数百人。 举孝廉为郎。 居无几,会国相王吉以罪被诛,故人亲戚莫敢至者。 典独弃官收敛归葬,服丧三年,负土成坟,为立祠堂,尽礼而去。 辟司徒袁隗府,举高第,拜侍御史。 是时,宦官秉权,典执政无所回避。 常乘骢马,京师畏惮,为之语曰:“行行且止,避骢马御史。 ”及黄巾贼起荥阳,典奉使督军。 贼破,还,以牾宦官赏不行。 在御史七年不调,后出为郎。 灵帝崩,大将军何进秉政,典与同谋议,三迁羽林中郎将。 献帝即位,三公奏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,功虽不遂,忠义炳著。 诏拜家一人为郎,赐钱二十万。 从西入关,拜御史中丞,赐爵关内侯。 车驾都许,迁光禄勋。 建安六年,卒官。 鸾字始春,焉弟子也。 少立操行,B25B袍糟食,不求盈余。 以世浊,州郡多非其人,耻不肯仕。 年四十余,时太守向苗有名迹,乃举鸾孝廉,迁为胶东令。 始到官而苗卒,鸾即去职奔丧,终三年然后归,淮汝之间高其义。 后为巳吾、汲二县令,甚有名迹。 诸公并荐,复征拜议郎。 上陈五事:举贤才,审授用,黜佞幸,省苑囿,息役赋。 书奏御,牾内竖,故不省。 以病免。 中平元年,年七十七,卒于家。 子晔。 晔字文林,一名严,尤修志介。 姑为司空杨赐夫人。 初鸾卒,姑归宁赴哀,将至,止于传舍,整饰从者而后入,晔心非之。 及姑劳问,终无所言,号哭而已。 赐遣吏奉祠,因县发取祠具,晔拒不受。 后每至京师,未尝舍宿杨氏。 其贞忮若此。 宾客从者,皆祗其志行,一餐不受于人。 仕为郡功曹。 后举孝廉,有道、方正、茂才,三公并辟,皆不应。 初平中,天下乱,避地会稽,遂浮海客交阯,越人化其节,至闾里不争讼。 为凶人所诬,遂死于合浦狱。 彬字彦林,焉之兄孙也。 父麟,字元凤,早有才惠。 桓帝初,为议郎,入侍讲禁中,以直道牾左右,出为许令,病免。 会母终,麟不胜丧,未祥而卒,年四十一。 所著碑、诔、赞、说、书凡二十一篇。 彬少与蔡邕齐名。 初举孝廉,拜尚书郎。 时中常侍曹节女婿冯方亦为郎,彬厉志操,与左丞刘歆,右丞杜希同好交善,未尝与方共酒食之会,方深怨之,遂章言彬等为酒党。 事下尚书令刘猛,雅善彬等,不举正其事,节大怒,劾奏猛,以为阿党,请收下诏狱,在朝者为之寒心,猛意气自若,旬日得出,免官禁锢。 彬遂以废。 光和元年,卒于家,年四十六。 诸儒莫不伤之。 所著《七说》及书凡三篇,蔡邕等共论序其志,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:夙智早成,岐嶷也;学优文丽,至通也;仕不苟禄,绝高也,辞隆从C07E,洁操也。 乃共树碑而颂焉。 刘猛,琅邪人。 桓帝时为宗正,直道不容,自免归家。 灵帝即位,太傅陈蕃、大将军窦武辅政,复征用之。 论曰:伏氏自东西京相袭为名儒,以取爵位。 中兴而桓氏尤盛,自荣至典,世宗其道,父子兄弟代作帝师,受其业者皆至卿相,显乎当世。 孔子曰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 ”为人者,凭誉以显物;为己者,因心以会道。 桓荣之累世见宗,岂其为己乎! 丁鸿字孝公,颍川定陵人也。 公綝,字幼春,王莽末守颍阳尉。 世祖略地颍阳,颍阳城守不下,綝说其宰,遂与俱降,世祖大喜,厚加赏劳,以綝为偏将军,因从征伐。 綝将兵先度河,移檄郡国,攻营略地,下河南、陈留、颍川二十一县。 建武元年,拜河南太守。 及封功臣,帝令各言所乐,诸将皆占丰邑美县,惟綝愿封本乡。 或谓綝曰:“人皆欲县,子独求乡,何也? ”綝曰:“昔孙叔敖敕其子,受封必求硗埆之地,今綝能蒲功微,得乡亭厚矣。 ”帝从之,封定陵新安乡侯,食邑五千户,后徙封陵阳侯。 鸿年十三,从桓荣受《欧阳尚书》,三年而明章句,善论难,为都讲,遂笃志精锐,布衣荷担,不远千里。 初,綝从世祖征伐,鸿独与弟盛居,怜盛幼小而共寒苦。 及綝卒,鸿当袭封,上书让国于盛,不报。 既葬,乃挂缞绖于冢庐而逃去,留书与盛曰:“鸿贪经书,不顾恩义,弱而随师,生不供养,死不饭BE3F,皇天先祖,并不祐助,身被大病,不任茅土。 前上疾状,愿辞爵仲公,章寝不报,迫且当袭封。 谨自放弃。 逐求良医。 如遂不瘳,永归沟壑。 ”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,甚相友善,及鸿亡封,与骏遇于东海,阳狂不识骏。 骏乃止而让之曰:“昔伯夷、吴札乱世权行,故得申其志耳。 《春秋》之义,不以家事废王事。 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,可谓智乎? ”鸿感悟,垂涕叹息,乃还就国,开门教授。 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,显宗甚贤之。 永平十年诏征,鸿至即召见,说《文侯之命篇》,赐御衣及绶,禀食公车,与博士同礼。 顷之,拜侍中。 十三年,兼射声校尉。 建初四年,徙封鲁阳乡侯。 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、成封、桓郁、贾逵等,论定《五经》同异于北宫白虎观,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,侍中淳于恭奏上,帝亲称制临决。 鸿以才高,论难最明,诸儒称之,帝数嗟美焉。 时人叹曰:“殿中无双丁孝公。 ”数受赏赐,擢徙校书,遂代成封为少府。 门下由是益盛,远方至者数千人。 彭城刘恺、北海巴茂、九江朱伥皆至公卿。 元和三年,徙封马亭乡侯。 和帝即位,迁太常。 永元四年,代袁安为司徒。 是时窦太后临政,宪兄弟各擅威权。 鸿因日食,上封事曰:臣闻日者阳精,守实不亏,君之象也;月者阴精,盈毁有常,臣之表也。 故日食者,臣乘君,阴陵阳;月满不亏,下骄盈也。 昔周室衰季,皇甫之属专权于外,党类强盛,侵夺主势,则日月薄食,故《诗》曰:“十月之交,朔月辛卯,日有食之,亦孔之丑。 ”《春秋》日食三十六,弑君三十二。 变不空生,各以类应。 夫威柄不以放下,利器不可假人。 览观往古,近察汉兴,倾危之祸,靡不由之。 是以三桓专鲁,田氏擅齐,六卿分严;诸吕握权,统嗣几移;哀、平之末,庙不血食。 故虽有周公之亲,而无其德,不得行其势也。 今大将军虽欲敕身自约,不敢僭差,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,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,求通待报,虽奉符玺、受台敕,不敢便去,久者至数十日。 背王室,向私门,此乃上威损,下权盛也。 人道悖于下,效验见于天,虽有隐谋,神照其情,垂象见戒,以告人君。 间者月满先节,过望不亏,此臣骄溢背君,专功独行也。 陛下未深觉悟,故天重见戒,诚宜畏惧,以防其祸。 《诗》云:“敬天之怒,不敢戏豫。 ”若敕政责躬,杜渐防萌,则凶妖销灭,害除福凑矣。 夫坏崖破岩之水,源自涓涓;干云蔽日之木,起于葱青。 禁微则易,救末者难,人莫不忽于微细,以致其大。 恩不忍诲,义不忍割,去事之后,未然之明镜也。 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,依托权门,倾覆谄谀,以者容媚者,宜行一切之诛。 间者大将军再出,威振州郡,莫不赋敛吏人,遣使贡献。 大将军虽云不受,而物不还主,部署之吏无所畏惮,纵行非法,不伏罪辜,故海内贪猾,竞为奸吏,小民吁嗟,怨气满腹。 臣闻天不可以不刚,不刚则三光不明;王不可以不强,不强则宰牧从横。 宜因大变,改政匡失,以塞天意。 书奏十余日,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,屯南、北宫。 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,宪及诸弟皆自杀。 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,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,帝以为不均,下公卿会议。 鸿与司空刘方上言:“凡口率之科,宜有阶品,蛮夷错杂,不得为数。 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,四十万二人,六十万三人,八十万四人,百万五人,百二十万六人。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,不满十万三岁一人。 ”帝从之。 六年,鸿薨,赐赠有加常礼。 子湛嗣。 湛卒,子浮嗣。 浮卒,子夏嗣。 论曰:“孔子曰“太伯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”。 孟子曰“闻伯夷之风者,贪夫廉,懦夫有立志”。 若乃太伯以天下而违周,伯夷率洁情以去国,并未始有其让也。 故太伯称至德,伯夷称贤人。 后世闻其让而慕其风,徇其名而昧其致,所以激诡行生而取与妄矣。 至夫邓彪、刘恺,让其弟以取义,使弟受非服而己厚其名,于义不亦薄乎! 君子立言,非苟显其理,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;立行,非独善其身,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。 言行之所开塞,可无慎哉! 原丁鸿之心,主于忠爱乎? 何其终悟而从义也! 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。 赞曰:五更待问,应若鸣钟。 庭列辎驾,堂修礼容。 穆穆帝则,拥经以从。 丁鸿翼翼,让而不饰。 高论白虎,深言日食。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09:28:59 来源:古籍文学网 链接:https://www.gujitop.com/book/167.html